短篇小說。張文環著。原載於1942年2月1日《台灣文學》2卷1號。中譯本初由鍾肇政譯,收於1979年7月遠景出版社《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八‧閹雞集》,以及1991年2月前衛出版社《張文環集》。張氏晚年曾對〈夜猿〉進行修訂,確切時間不詳,家屬推測應在1970年代。鍾肇政譯本係根據修訂本翻譯。2002年3月陳千武首次翻譯《台灣文學》刊載版,並重譯〈夜猴子〉修訂稿,兩作均收錄於《張文環全集》卷五,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小說描寫山村中從事竹紙業的石姓一家的生活。小說由7小節組成:第一節描寫山村獨戶的生活,同時交待「石有諒」一家決心遷回山村從事祖業的原委。第二節,描寫石赴街市接洽,妻與兩名幼子在深山中寂寞相依的情景。第三、四節,描寫後山部落的老婦及其孫女前來幫傭、作陪的溫暖人情。第五、六節,描寫石返家,家人團聚,竹廠開工,山中呈現罕見的生氣與熱鬧。第七節,竹廠經營日益上軌道,不料資金突受刁難,石與貸方發生衝突鬧進警局,一家人因而陷入恐慌。〈夜猿〉中,對民俗與民間慣習、庶民的日常生活及感情等,有非常細微生動的描寫;對資本主義無孔不入的支配,也提出了隱晦的批判。本篇小說曾於1943年獲得皇民奉公會第一屆「台灣文學賞」,得獎理由為:「忠實正確地表現台灣最廣泛的生活層之姿態,全然不雕琢賣弄,令人有恰如台灣大眾生活片斷之感。」〈夜猿〉所描寫的是一個臺灣文化主體殘存的生存空間,作家以相當筆墨來經營這樣一個空間,正顯示他對臺灣本土舊社會充滿鄉愁,同時對戰爭、皇民化的非常時局,抱持某種抗拒。此外,評審意見引發西川滿、濱田隼雄等人質疑,因而引發了四○年代臺灣文壇上最大的「糞寫實主義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