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楊雲萍著。刊載於1926年1月1日《台灣民報》第86號。小說形式上共分為五小節。首先,故事的主角是擔任保正的林通靈,為了宴請伊田警部大人,歡天喜地的張羅預定於當晚的飯局。伴隨著張羅的雀躍心情的是時間的流逝,直到看牛的阿木買回宴客用的二矸老紅酒,驚訝地發現超過宴客時間已逾半小時之久,卻未見伊田大人。這一驚呼牽引出林通靈的不安。腦海中重新浮現和伊田大人相「約束」的情景,同時起身上路去探察究竟。行了千餘步的途中是不斷的自言自語,對方或許有緊急事耽誤,卻又明確的肯定彼此約定的時間。如此反反覆覆的對話是強烈不安情緒的漫延。作者以「被夜的黑幔罩籠著的萬物,呈出深刻的沈寂。」來加以襯托此一情境。不久,在和村人隨意的招呼中,得知伊田大人正在他處的宴席上。「蚯蚓的唧唧是悲哀的調子,繁星的明滅是悽愁的象徵!」這個心情寫照和小說開頭時主角的幻想「我到了、就向他─大人行禮,他就親蜜地對我返禮,並且說林通靈椅坐好……那時、很多很多的他人的奇訝、歆羨的眼睛兒……」首尾兩幕以幻想與現實的強烈對比,除了襯托出主角林通靈攀附權勢的貪婪面貌及尷尬處境之外;警部大人和保正的不平等位階似乎才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末了,林通靈「連續把老紅酒喝了好幾杯,悲壯地苦笑這樣說:『費了三塊好多!──但卻是不打緊的。』」主角苦中作樂的意味十足,不過又似乎可以預見無需多少時日的林通靈,會再度盡其可能地對警部大人示好,進而成為保甲民稱羨的對象。該篇作品,除了呈現出普遍人性中驅炎附勢的扭曲行徑之外,同時暴露日治時期保甲制度下警察/保正的不平等位階。就小說風格而言,深具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擅長營造氣氛、製造意象仍是楊雲萍的重要創作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