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典詩。康熙時期遊宦文人孫元衡著。收於《赤嵌集》一書(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灣文獻叢刊」第10種)。內容是描寫傳說中台灣山野中一種能吞食野鹿的大蛇,種種恐怖情狀,全詩如下:「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谷如牛羊。台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牙爪傷。野有修蛇大於斗,颼颼草木腥風走。氣騰火燄噴黃雲,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我聞巴蛇吞象不煩咬,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本詩內容完全出自想像,就詩藝而論,反映作者擅長以七言歌行體敘述自然動態的能力。每四句換韻一次,平聲韻、仄聲韻,交叉使用,聲情迫促。誇張駭人的描寫,更讓人印象深刻。在孫元衡之前,明鄭遺民盧若騰已有<長蛇篇>,同樣出自想像。這類作品反映當時中國傳統文人,對台灣這塊「落後蠻荒之地」的恐懼與不安,以及來自上國衣冠的優越心態。范咸《重修台灣府志》,進而將此一傳說當成事實記載,更是此種心態之極致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