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雜詠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陳淑娟

七言古詩。清齊體物著。收於1971年6月臺灣文文獻委員會印行之《台灣詩錄》。齊體物,正黃旗人。清康熙15年(1676年)進士,30年(1691年)任臺灣海防同知。本詩為七言古體詩,全詩共計40句。詩題下附註「他本作『番俗』」,內容主要描寫臺灣原住民的風俗民情,呈現出作者以漢人視角對臺灣原住民的觀察記錄。詩中描述原住民的外表難分長幼,以頭白來判認老人;並以野花、柳、梅、荷的生長綻放來說明臺灣四季不分明的特色;盛讚臺灣的產物,諸如西瓜、波羅蜜、椰酒(椰奶)、檳榔(為最受歡迎的待客方式)、蠻酒(原住民釀的酒)等;詩中提及原住民天寒浸泡「藥溪」(溫泉),歲末時無衣赤膊的情形;亦提及原住民重女輕男,15歲招夫、婚嫁以吹奏口琴結同心的方式,「雖然不辨求凰曲,也有泠泠太古音」,說明了原住民的求婚方式有其特色及動人之處;並描寫原住民「日斜相望荷鋤歸」的田園生活;詩末亦批判原住民風俗中以「誰最殺人多」作為誇豪俠長的風俗,認為「傀儡番居傀儡深,豈知堯舜在當今?含哺鼓腹松篁下,盛治無由格野心」,可見清廷仍無法以禮教化這群以巢穴為家、薛荔女蘿為服飾的「傀儡番」(傳說中最兇殘的傀儡山原住民)。由表面看來,作者似乎仍不脫傳統漢族文人看待「番人」的角度,認為是難以教化的民族;然而對應到首句「疑為羲皇上古民」。以及詩中對臺灣物產風俗的描述,可說觀察入微,筆法寫實,擅用映襯方式來強調原住民風俗的特殊性,頗有獨到之處。

瀏覽人次: 16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