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葉石濤著。原載於1977年5月1日《夏潮雜誌》第二卷五期,初收於1979年遠景出版社《台灣鄉土作家論集》。文長1萬5000字,共分臺灣的特性和中國的普遍性、臺灣意識、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下的臺灣、臺灣鄉土文學中的現實主義道路、臺灣文學中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傳統等五節分別論述。本文從台灣的歷史背景、經濟結構、文化演進等方面來探討臺灣意識的形成和凝聚。作者首次提出「台灣意識」做為文學創作和評論的思想內涵,並以此來詮釋臺灣文學的性格。文中稱臺灣文學即是以臺灣意識為基礎的文學作品,應該反映臺灣人共同經驗的被殖民、被壓迫的歷史,以及和臺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也就是「以台灣為中心」來寫作。此觀點雖帶有強烈的本土性格,但所論不是單純的「屬地性」,並非住在臺灣的作家所寫的就是臺灣文學,他還必須具有臺灣意識,因為這樣才能認同歷史與人民,反映臺灣的真實面貌。作者具體揭示「反帝、反封建」做為臺灣文學的精神,並期勉臺灣作家學習十九世紀偉大作家巴爾札克、史當達爾、迭更司、托爾斯泰、普希金和果戈里的典範,以冷靜透徹的寫實,和人民打成一片,去描寫民族的苦難,朝向「批判性的寫實」來發揮。作者堅持從三百多年的台灣歷史來看作品,以縱向的深度來思考,從而提出臺灣意識做為正本清源之道。這些論述可以代表七○年代臺灣本土論一派,日後也成為臺灣文學意識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