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下澹水頌祖歌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林淑慧

古典歌謠。黃叔璥譯記,載於《臺海使槎錄》卷七,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1月初版。下澹水社約處今屏東萬丹鄉,此首原為西拉雅族(Siraya)的支族馬卡道族(Makato)下澹水社的歌謠,性質屬頌祖歌,多有頌揚祖先的偉大、勇猛,並告誡子孫不忘本的作用。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在臺灣文學史上的一大意義,即在於采錄34首平埔族各社歌謠。黃叔璥於康熙61年(1722)來臺擔任首任巡台御史,書中所錄每首歌謠的方式為:先寫出采集地的社名,再依歌謠性質而命名;並以相近漢字拼音的方式記錄,再以整句翻譯大意的方式與歌詞對照。〈下澹水頌祖歌〉即為其中一首,全首歌詞為:「巴干拉呀拉呀留(請爾等坐聽)!礁眉迦迦漢連多羅我洛(論我祖先如同大魚)。礁眉呵千洛呵連(凡行走必在前),呵吱媽描歪呵連刀(何等英雄)!淤嗎礁卓舉呀連呵吱嗎(如今我輩子孫不肖),無羅嘎連(如風隨舞)!巴千拉呀拉呀留(請爾等坐聽)。」此種方式無法精確記錄平埔族各社語言,減低這些歌謠在語言學上的參考價值;並使得後人無法看出原句中哪些音分別對等於漢字,因此詞彙的整理及句法的歸納無從做起。雖然記音方式有所受限,然而後人也因其保存漢譯歌詞大意,得以窺知此為平埔族有識之士,所作蘊含寓意的歌謠。內容呈現告誡族人應仿效祖先「凡行走必在前」的精神,不可如風般,隨著漢移民起舞。清治時期平埔族不僅面臨繳納重稅、捕鹿的受限、喪失土地所有權、及官員擾民等困境,更受到儒學教化的衝擊。《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曾記錄平埔族下澹水社兒童讀《四書》、《毛詩》的情形。尤其至清治末期,平埔族人多已遺忘各具特色的母語。〈下澹水頌祖歌〉即是作者鑑於族人缺乏主見,漸受漢人的影響,導致傳統文化與風格日益消失,而發出的警惕之歌。

瀏覽人次: 52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