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鄉土文學」的盲點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羅夏美

文學評論。陳映真撰。原載於1977年6月《台灣文藝》革新二期,首次結集於1984年9月臺北遠景出版社《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1977年5月,葉石濤發表〈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激化了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三次「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文學」的盲點〉針對葉文提出回應與質疑:文中肯定葉氏指出臺灣文學中反帝、反封建及現實主義的傳統,但對其「台灣鄉土文學史」的名詞界定及其「台灣意識」則持不同看法。陳映真站在第三世界抵抗資本帝國主義侵凌、中國反帝反封建,且受影響於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立場看,臺灣文學便成為中國文學的一環,而取消了它的獨特性,因此須名之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史」。文中指出日治資本社會培育了台灣新興的市民階級,與過去農村的 、封建的、中國的傳統脫離了關係,從而產生了「台灣人意識」,繼而推演成「台灣的文化民族主義」,陳映真認為這是「分離主義」的議論。除此之外,日治殖民經濟的臺灣農村具有頑強的中國意識;日治臺灣城市中小資本家階級所參與領導的抗日運動,也是以中國意識為取向。從反日的觀點看,容有政治意義上的「台灣意識」,但從中國全局看,「台灣意識」便須融入於「中國意識」。且戰後新一代在臺灣的中國作家也邁向使用中文和方言為中國文學做出貢獻的路。因此,陳映真認為在臺灣的中國文學須懷抱「中國意識」。葉、陳兩人在「鄉土文學論戰」中同屬非官方的、護衛鄉土文學的陣營,此文陳卻以中國立場批判葉的臺灣立場,雖因當時的局勢而未擴大戰端,卻為日後本土論者與中國文學論者、南——本土論/北——第三世界文學論對立論戰埋下伏筆。

瀏覽人次: 224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