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瓊瑤(1938.4.20~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林欣儀

小說家。原名陳喆,筆名心如,後改名瓊瑤。湖南衡陽人。台北第二女中(今中山女高)畢業。1949年隨家人來臺。瓊瑤9歲時即在上海《大公報》兒童版發表短篇小說〈可憐的小青〉。1954年,以「心如」為筆名,在臺灣《晨光》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雲影〉。18歲起,始用「瓊瑤」為筆名發表重要作品。1963年7月,發表自傳色彩濃厚的長篇小說《窗外》,受到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的賞識,一舉成名,且因長期合作關係,兩人成為終身伴侶。依據其小說拍成的電影有50部,在六○至八○年代前期造成廣泛的流行。八○年代起,瓊瑤轉進小螢幕製作連續劇,同樣造成風潮,並且擴及中國大陸。瓊瑤至2002年已出版42部長篇小說與62篇中、短篇小說,平均一年創作兩部長篇小說,也創作歌詞及劇本寫作,是臺灣的多產作家之一。重要作品有《窗外》、《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61部,由皇冠出版社彙編成「瓊瑤全集」出版。瓊瑤的寫作風格可分成三個時期:六○至七○年代是典型奠定期,因作者早年境遇困頓,小說以悲劇收場居多;1964年至1971年之間完成的中短篇作品風格多變,呈現瓊瑤小說的另一面;在八○年代因面臨創作轉變的關卡,自1982年至1985年,從《昨夜之燈》開始,瓊瑤探觸較具爭議的社會問題,寫作風格的突破則以《失火的天堂》為代表作。但在1985年之後,瓊瑤陷入寫作的瓶頸,至九○年代前皆未有小說創作。解嚴之後,臺灣社會逐漸開放,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導致瓊瑤「為愛抗爭」的情節組成條件開始瓦解。自九○年代起,瓊瑤的小說時代背景跳脫當代,回歸至清末民初,情節衝突由小家庭親情的代溝與情人的誤解,演變成社會階級的對立與封建禮教的限制。但因為加強愛情的神聖性,在愛情多變不定的九○年代反而大受歡迎。

瀏覽人次: 104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