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聶華苓(1925.1.11~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林翠真

小說家、散文家、編輯。湖北武漢人。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1949年舉家來臺,旋即擔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的編輯委員,由於主編雷震賞識其文才,自1952年以後專事文藝欄主編,直至1960年該雜誌因雷震案停刊。此期間,聶華苓提出「反共八股決不要」的選文標準,提供一個有別於當時反共文藝政策的出版園地。其後,曾歷任國立台灣大學與東海大學講師,教授小說創作。1964年赴美,應邀為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1967年和美國詩人Paul Engle 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兩人於1971年結為夫婦,並於1977年同獲三百多位世界作家聯名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聶華苓的作品涵蓋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翻譯以及文學評論。其文學創作多發表於《自由中國》、《文學雜誌》、《聯合報.副刊》,集結成書者有《葛藤》、《翡翠貓》、《失去的金鈴子》、《夢谷集》、《桑青與桃紅》等作,並於2004年撰就《三生三世》,寫下自1925年到1991年的回憶。聶華苓的譯作以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作品為主,而創作則傾向於挪用現代主義技巧,書寫其離散於中國、臺灣、及美國的見聞及經驗。具代表性的《桑青與桃紅》便是以精湛的現代主義技法,書寫面向涵蓋日軍空襲、國共內戰、八路進駐北平、五○年代臺灣的白色恐怖氛圍、以及最後移民美國的現代化生活。邱貴芬曾將聶華苓的文學成就,置放於台灣女性文學史的脈絡,觀察其轉化西方現代主義、關注臺灣在地色彩的小說內涵,同時具備「現代主義」和「鄉土文學」的元素,有別於當時通俗寫實的主流風格,標示六○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中葉,女作家創作風格的另一種傾向。

瀏覽人次: 36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