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編輯。桃園人。師範大學夜間部國文系畢業。曾任教職,並且主編《台灣文藝》,其父為臺灣文學前輩作家鍾肇政,1978年開始寫作,大部分作品都完成於1979至1980年間,1979年發表〈高潭村人物誌〉獲《中國時報》文學獎佳作,1980年〈故事〉得到吳濁流文學獎正獎,為分擔父親的憂勞,曾積極參與《台灣文藝》雜誌社務,一度經營書店,1985年因車禍逝世,1992年前衛出版社編印《鍾延豪集》收錄於「台灣作家全集」,屬於戰後第3代作家,著有小說集《金排附》、《飛越兩岸》。彭瑞金〈永遠的金排附─懷念延豪〉:「在七○、八○年代邊界誕生的新銳小說家中,鍾延豪優異的小說家資質是最被看好的……鍾延豪豐富而深刻的現實生活體驗,是他知識份子本質的小說家父親所不能及的,我以為鍾延豪的作品,已充分而適切地發揮了他這一獨特的寫作特質,例如他在那出名的描述風化區的小人物小說〈華西街上〉,以浮世繪的手法,把一群市井小民錯綜複雜的生活,巧妙地刻劃出來,並試圖以人道的觀點勾勒小人物的靈魂,所達成的驚人效果,不但顯露了他在人生經驗與生命經驗上的獨到之處,也展露了在處理龐雜題材的不平凡的小說技巧。」林芝眉則認為鍾延豪的創作取材特殊,意象豐富,筆鋒含蓄而壓抑,卻涵蓋了不難尋繹的隱喻意味,而他的故事人物都帶有人生創傷,不論是時代的悲劇,或環境的挫折影響下的形貌,便自然溢出陰鬱的色調,構成其作品的獨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