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翻譯家。原名陳金連。祖籍臺北三峽,出生於彰化。鐵道講習所中等科暨電信科畢業。任職於臺灣鐵路局電報室近38年退休。日治末期即以日文寫詩,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1948年以〈在北風下〉日文詩作刊登於《潮流》上,成為「銀鈴會」最年輕的成員。1964年《笠》詩刊創立,為發起人之一。從事日本語教學經驗二十餘年,戰後克服語言障礙後,以中文寫詩,並翻譯日文詩及詩論。曾獲「榮後詩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錦連在戰前及戰後寫了四百餘首日文詩,因沒有園地發表,又無法用中文寫作,因此有一段時間幾乎完全荒廢,1990年代退出《笠》詩刊以後,詩作大量增加,部分發表於《文學台灣》外,2002年並著手整理1952-1957所寫日文詩作,將之自譯為中文,以中日文同時出版《守夜的壁虎》及《夜を守りてやもりが……》二冊。早期作品發表於《軍民導報》、《現代詩》、《創世紀》、《今日新詩》、《筆匯》、《現代文學》等刊物。作品曾入選《六十年代詩選》、《本省籍作家作品集10:新詩集》、《華麗島詩集》、《台灣現代詩集》(日文)、《中國新詩選》、《美麗島詩集》以及《1984台灣詩選》等。2003年出版中文詩集《海的起源》,日文詩集《支點》,據此與早年出版之《鄉愁》、《挖掘》、《錦連作品集》綜合觀察,纔能較完整一窺錦連詩學世界的全貌。李魁賢認為錦連的詩以生命探索「存在的位置」,趙天儀認為錦連的詩是「對存在的懷疑,不安和鄉愁」,陳明台認為錦連散發「硬質的詩質」。張德本指出,錦連的「鐵路詩」提升臺灣鐵路文化臻於詩學的境界,並為台灣建構獨特的「地誌詩」美學,而他的「電影詩」及「圖像詩」實踐臺灣戰後現代詩現代手法的實驗,成就突出,但久被忽視。三○年代臺灣詩人楊熾昌創立「風車詩社」,倡導超現實主義詩風以降,錦連五○年代一系列超現實詩作,正是臺灣本土詩壇對楊氏主張最為深刻的呼應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