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嘉義人。嘉義女中畢業。五歲時父親因救火過世,寡母獨立養育姊弟三人,管教極嚴。童年常與阿嬤一起生活,得聞鄰里間庶民婦女的語言、信仰和習俗,極熱愛故鄉布袋鎮的歌仔戲。中學時即有文名,1966年9月第一篇散文〈老去日子裡的夢〉發表於《聯合報‧副刊》,同年11月、12月續刊〈隱去波紋的空間〉和〈都是那太陽〉。自1969至1978年在大同公司上班,同時兼顧閱讀和寫作。1974年4月《聯合報‧副刊》登出短篇小說〈黑妮〉,同年11月出版《冷金箋》小說集。1977年1月《桂花巷》問世,書中描述清末南臺灣北門嶼漁港,一位女子傳奇性的一生。其融合臺語謠諺和古典詞彙的特殊風格,以及成熟的人物刻鏤、情節佈局,使得此作成為蕭氏七○年代的暢銷名著,並改編為電影,頗獲好評。1980年獲得《聯合報》長篇小說首獎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以布袋蔡氏家族為敘述中心,從日常人倫中,細緻深刻體現出中華文化傳統的厚重真樸。蕭氏的重要著作,除小說《桂花巷》和《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外,尚有1986年2月出版的《桃花與正果》與1996年12月出版的《白水湖春夢》。其作品風格,甚受中國儒家思想的薰陶,於《紅樓夢》的浸淫尤深,加上對臺灣鄉土深厚的感情,及多年來潛心向佛,使其小說獨具殊異的語言美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