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翻譯家、紀錄片編導。雲林人。法國社會高等科學院博士班研究。曾任民俗曲藝雜誌編輯、第四屆女性影像展總策劃、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現任文化大學、淡江大學兼任講師與紀錄片編導。1985年以〈稻穗落土〉獲得第四屆洪醒夫小說獎,1988年獲得「第一屆春暉青年文藝獎助金」專事寫作,其作品《少女夢景》曾獲金穗獎,為第三屆女性影展參展作品,《憂傷年代》曾獲優良劇本獎。著有小說集《乾燥的七月》、《暗夜笛聲》、《世紀末享樂主義現象》、《火焰天使》;評論集《畢卜生主義與中國話劇運動》、《歐洲當代電影新潮》;譯有《尚‧雷諾的探索與追求》、《新浪潮—高達的電影劇本》等作品,以及與施叔青共同編著《世紀女性‧台灣第一》。曹淑娟在〈土地的女兒─蔡秀女〉文中提到:「鄉野的成長經驗,使他時時環扣生命與死亡的基本問題:人世作為的價值、生活中暴顯的人性、死亡對生宣示的意義等,而無心於處理都市小空間裡的個別事件。如此大的企圖,以及鬱烈的筆調,塑造了秀女小說的特殊風格,也督促他必須時時自我挑戰……秀女的小說與其說有男性化的傾向,毋寧說是中性,他只是站在『人』的立場來探詢人世,不以女性為可衿的身分──對他無所皈依的性格而言,女子的身分常令他感到更大的限定與痛苦。」相較於女性作家特別關注愛情與婚姻的主題,蔡秀女顯然是這股潮流中的異數,她的作品不以性別的題材為侷限,而是透過文字與影像,將關注視角延伸至知性與人文的深層思考,呈現了有關藝術創作的種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