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楊熾昌(1908.11.29~1994.9.27)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黃建銘

詩人、新聞記者。筆名水蔭萍人、水蔭萍、柳原喬等。臺南人。臺南第二中學校、東京文化學院畢業。雖然楊熾昌出身於漢學世家,然而自中學時期即是日文作品。赴日深造,浸潤於富含西洋現代文藝氛圍的喫茶館,眼界大開。返臺後任職於臺南市第50區菸草賣捌所書記,又兼任《台南新報‧文藝欄》編輯,趁此職務之便結合臺籍青年李張瑞、林永修、張良典以及日籍青年島元鐵平、戶田房子、岸麗子等7人,於1933年秋季在臺南市成立文學小團體「風車詩社」。「風車詩社」發行同人雜誌《風車》,為臺灣文學史上首倡現代主義文學之社團。1934年12月《風車》發行第4輯之後停刊,楊熾昌於文學創作有消沉跡象,之後聽從父親遺言,於1935年12月投考《台灣日日新報》記者並獲錄用,爾後長年任職報社。楊氏轉職後對文學的熱情未曾稍歇,持續創作詩及小說,後加盟西川滿主導之《文藝台灣》。戰後二二八事件蒙冤,入獄數月,出獄後轉任《公論報》臺南分社主任。1952年風車同人好友李張瑞受白色恐怖迫害,受槍決冤刑,8月辭去《公論報》職務並封筆。1953年6月參與成立「台南扶輪社」,1957年7月開始主編台南扶輪社社刊《赤崁》(直到1981年6月),1959年受聘任日本東京《內外時報》台南支局長,並在日本《國際評論》發表評論作品。1968年出任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7月出任臺南扶輪社社長。臺南扶輪社時期,楊氏同時以中日文於《赤崁》雜誌發表國際局勢、古代史、日本古代文學、考古學等評論文章,涉獵極廣。1979年戰後文學世代羊子喬、黃武忠等人首度與之接觸,將其生平事蹟及詩作披露於報端,促使楊氏重出文壇,於報章雜誌發表隨筆及文學評論類文章。1986年與劉捷同獲由自立晚報主辦「鹽分地帶文藝營」頒贈之「台灣新文學特殊成就獎」。日治時期楊氏日文著作甚多,有詩集《熱帶魚》和《樹蘭》、小說集《薔薇の皮膚》,評論集《洋燈の思維》,以及雜誌《風車》(共4輯)等5種,然現僅《風車》第3輯出土。戰後出版日文詩集《燃の頰》、日文隨筆集《紙の魚》。楊氏知性地捕捉在地的超現實意象,如亞熱帶青色的風、檳榔子的音樂、香蕉的聲響、水牛的音樂……等等,側重意象之美,思想意涵,同時企盼喚起台灣文學青年共同推動前衛新精神(esprit nouveau)的現代主義文學風潮。「風車詩社」勢單力薄,與當時殖民地臺灣批判的現實主義文學主流相逆,致使《風車》無疾而終。1970年代末重出文壇之後,其文學風格則反璞歸真,意象樸實,更重視思想內涵。總地說來,楊氏提倡現代主義知性精神,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二十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流派技巧,著重經營文字藝術美,並善於描繪女性形象。

瀏覽人次: 47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