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評論家。嘉義人。臺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系,現任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並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文學、戲劇等相關課程。著有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人生不值得活的》,編有《魯迅散文選》、《魯迅小說集》、《閱讀張愛玲》、《七○年代懺情錄》、《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狂飆八○》、《作家的衣櫃》等,譯有《紀德評傳》、《窄門》。大學時代,楊澤與羅智成、廖咸浩等人合組臺大現代詩社,曾受教於前輩詩人楊牧,奠定其詩作抒情的基調與華美的聲籟。從發表量來看,楊澤並非一量產之詩人,但每一首作品均煥發顯著的音樂性,探索愛、時間、政治、城市等命題,如〈我已歌唱過愛情〉一詩便具備了歌詠般的文體:「我已歌唱過愛情/如今我將保持沉默。/喜悅以及悲傷,我已經為她/啊,浪費掉我的一生/(在旅人休息的樹下,我躺著/與我不再詠嘆的七弦琴)」﹔或者是〈在臺北〉:「但是瑪麗安,這只是我一時的幻覺﹔我們並非在大陸的核心,而是在它邊緣廣大的海面。下午九點鐘的時候,假如我們像城裡其他的人從一場好萊塢新片出來,愛與和平仍然佔領西門町……」,寫「台北」城中的「中國」幻象,城市與政治想像的辯證。而隨著詩人年歲漸增,近十年詩作感染憊懶氣氛,對於人到中年的回首喟嘆與生命窒礙有深刻的表達,尤其幾首寫酒的詩作,如〈酒之連作〉:「富於時間的變換滋味/及表情底杯中物呀/在眾人間來回傳遞/明朝大醉醒來,竊喜于/回到少年時代般─/腹下那硬梆梆的感覺」,音韻美妙,姿態疏懶而慷慨,借酒放歌之際,猶然是對青春懷想、對時光迅馳的不忍。楊照稱楊澤的詩發揚了一種個人浪漫傳統,勤於挖掘內在,且具有強大抵抗性和叛逆性,對抗惡俗與庸常,不耽溺於頹廢,允為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