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原名黃瑞娟。桃園楊梅人。六○年代即享譽臺灣文壇,屬於戰後第二代作家。曾任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美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等職,小說曾獲扶輪社文學獎及吳濁流文學獎等,作品包括短篇小說《小貝殼》、《冰山下》、《這一代的婚姻》、《世紀的病人》、《邂逅》、《山腰的雲》、《彼岸的女人》、《啞婚》、《失落的影子》、《媳婦》等;長篇小說有《愛莎岡的女孩》、《故鄉來的親人》、《婚變》、《虹虹的世界》、《歷史的腳印》、《寒蟬》等;另有散文集《心懷故鄉》、《我在異鄉》及論述《政治與文學之間》等。她從1961年開始從事創作,1968年移居美國後作品銳減,1983年重拾筆耕,再受文壇注目。其創作可以赴美為界,分前後兩期。黃娟早期寫作即信守「生活化」的創作信條,題材不論正面或反面,都站在人性不可受扭曲變造的嚴正立場。小說內容以反封建迷信為主,或瞄準社會怪現象,著重刻劃人性尊嚴的崩落與重建。黃娟以女性溫婉、細膩筆觸經營小說,長篇小說《愛莎岡的女孩》瞄準臺灣的「不確定時代」,寫出六○年代臺灣高壓統治下的留美熱潮,以及青年階段的虛無迷失,為見證時代之作。早期的短篇小說集《小貝殼》、《冰山下》、《這一代的婚姻》等書,寫親情、愛情,多見婚姻與家庭的人間故事,簡練地將少女心理作鮮明的描寫。八○年代復出後,她將自己的寫作定位為「台美族旗手」,立意從遞變的角度,以關懷鄉土出發,從海外視角發音,小說呈現的主題意識與藝術風格迥異於海外華文文學所慣見的傳統。《邂逅》寫海外台灣人的心聲,包括「台美人」感情婚姻生活為主題,以及海外華人的孤立與無奈;《故鄉來的親人》以臺美斷交後的移民熱潮為經,美麗島事件等台灣大事為緯,鋪敘而成,確立臺美文學旗手的地位;長篇小說《婚變》以海外的婚姻故事為題材,記述婦女在不圓滿的婚姻狀況之下,走出痛苦掙扎而終於覺醒,細膩刻劃她們走向自立的心路歷程。近年寫作重點在竭力完成長篇計畫「楊梅三部曲」,2003年已完成《歷史的腳印》及《寒蟬》等第一及第二部曲,內容從戰前、戰後到海外,回溯苦難島國的歷史真實。黃娟以海外文人的眼光,關心臺灣農民、原住民、社會、政治、文化等問題,涉獵多樣的題材,主題大開大闔,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在藝術風格的表現上,以剛強勁健的筆調,直率醒世的揭露,為海外孤寂的臺美人寫作,注入豐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