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陳逢源(1893~1982)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李貞瑤

古典詩人,號南都,筆名芳園、芳園生、南都生等。台南市人。台南第一公學校、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科畢業。1913年始於《台南新報》發表作品。1922年遊歷中國後,致力於政治、社會運動,曾加入南社、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團體,多次與蔡惠如、蔣渭水等赴日為台灣議會請願。此時詩風轉趨寫實、具社會意識,並始以白話文發表政、經論評。與蔡培火等人創辦《台灣》、《台灣民報》,於其中宣揚民主、自由等新思惟,1926年於《台灣民報》發表〈我的中國改造論〉,即與左派人士展開意識形態與路線之爭。對於舊詩壇,陳氏亦頗富改革精神,1932年於《南音》發表〈對於台灣舊詩壇投下一巨大炸彈〉,即主張平易率真、具社會性,富積極精神之詩風。1932-1944期間擔任《台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經濟部主筆,揭露弊端,頗富批判意識。戰後,陳氏歷任華南、中小企銀董事長,兩屆台灣省議員。與昔日及渡海來台之詩友共組「台灣詩壇」,建「溪山煙雨樓」與友嘯吟其中,晚年多投稿於《自立詩壇》。去世後,親友為紀念其對於漢詩的熱愛與宏揚,舉辦「全國大專聯吟」至今不輟,故陳氏實為漢詩在台之「革新者」、「薪傳者」。陳氏重要著作有漢詩集《南都詩存》、《溪山煙雨樓詩存》;日文創作之雜文《新支那素描》、《雨窗墨滴》二書、政經論述專著《台灣經濟問題的特質與批評》、《新台灣經濟論》、《台灣農業與經濟問題》等。陳氏漢詩重「空靈」、「神韻」等藝術境界之營造,觀察敏銳、情感細膩婉轉,以典雅精練的語言,透過生活化及新詞彙的運用,醞釀出豐盈鮮明的意象,是日治時期頗有成就之二世文人。

瀏覽人次: 21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