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原名陳秀美。臺北縣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65年美國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1966年與夫婿取道歐洲前往中國大陸,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1973年離開大陸,前往香港,後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979年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任職,1995年回臺灣定居,曾任國立中央大學駐校作家,慈濟醫學院兼任教授等職。陳若曦小說的創作風格有數度的轉折:第一階段是在六○年代的探索期,此時小說主要是臺灣經驗的鄉土題材,或探討死亡命題,充滿神祕的氣氛,或具破迷信反封建的意識,小說帶有虛無晦暗的情調,主要作品如〈辛莊〉、〈最後夜戲〉等均收錄在聯經出版的《陳若曦自選集》中。第二階段的代表作是《尹縣長》,對大陸文革生活進行深刻反思,以洗鍊的文筆,樸實無華的白描,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為闡釋人性的藝術之作,讀者不僅看見陳若曦小說脫胎換骨的風格轉變,《尹縣長》也成為大陸「傷痕文學」的先聲。她在七○年代取材於文革時期的小說,尚有《老人》、《歸》、《文革雜憶》等書,這一系列最後是以長篇小說《歸》為總結,也是陳若曦自傳色彩甚濃的文革經驗回憶與結束。第三階段主要書寫在美國的移民小說,從1980年《向著太平洋彼岸》開始,由傷痕文學轉向書寫從大陸或台灣去美國的華人知識份子的生活,代表作品包括《城裏城外》、《突圍》、《遠見》、《二胡》、《紙婚》及《貴州女人》等。此時的作品已擺脫七○年代中期的傷痕小說乾冷的筆調與悲怨的氣息,小說題材與人物塑造都作了前所未見的開拓探索,對於兩岸三地的華人形象所表述的情懷與反映的深度,確立顯著的成就,並使台灣的移民小說在八○年代呈現文壇嶄新的內容。第四階段是九○年代陳若曦從海外回歸台灣母土的女性主體思考,部分是移民小說的餘緒,作品包括《王左的悲哀》、《女兒的家》、《清水嬸回家》、《完美丈夫的秘密》等,這些淑世悲憫心懷的創作,已從海外時空下的社會婦女,回歸到臺灣母土女性的思考。她以飽覽世情的眼眸,吐哺海內外及臺灣女性生命的反思,寫出超越文化與時空的人情小說。陳若曦小說展現豐富的歷練與絕倫的生命力,不論是大學時期創作的神祕色彩,或離開大陸後的客觀寫實,或八○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生活為題材的諷刺筆調,都有她一貫的人道關懷與敏銳的時代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