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陳秀喜(1921.12.15~1991.2.25)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呂明純

詩人。新竹人。昭和8年(1934年)畢業於新竹女子公學校後,即由養父聘請教師在家修習漢文。陳秀喜從16歲就開始以日文書寫詩、短歌與俳句,並且在戰後成功地跨越語言隔閡,以中文重新開始詩的創作。1967年,陳秀喜加入日本東京短歌社的台北支部,1968年加入笠詩社,並從1971年起擔任社長,出版第一本中文詩集《覆葉》。此外,她是台灣俳句社和台北短歌研究會的同人,並同時為台灣筆會會員。作品曾獲美國國家詩集出版協會國際詩獎第二名,詩人節徵詩比賽第三名。平素為人熱情豪爽,對於提攜新進不遺餘力,晚年居住在台南關仔嶺的別墅笠園,文學訪客絡繹不絕,在台灣文壇上享有「陳姑媽」的尊譽。生平著作有日文詩集《斗室》、中文詩集《樹的哀樂》、《灶》、《嶺頂靜觀》、《玉蘭花》等書。辭世後,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委請李魁賢編訂生平著作,並於1997年出版《陳秀喜全集》10卷,為現今最完整的作品集。作為台灣詩壇前輩,陳秀喜擅長透過質樸的文字,表達出深刻濃醇的詩思,並且融入她身為母親人妻的生活經驗,開拓出兼容並蓄的女性書寫模式。比如〈覆葉〉中,陳秀喜透過覆葉的隱喻,點出女性生命伸展的動力是慈愛,而不是向權力高峰攀越的野心。而在〈台灣〉詩中,她亦以溫暖包容的母親意象來取代自傷抗議的激烈姿態,召喚台灣人民的本土認同。在〈棘鎖〉詩中,她也以經驗到的辛酸血淚,說明台灣女性在婚姻中犧牲隱忍的處境,對於傳統父系家庭制度,提出了溫和而有力的批判。總括來說,陳秀喜是台灣詩壇上的代表人物,她不但成功跨越戰後語言隔閡,而且創作時間橫跨半世紀,作品也翻譯成英、日、韓等文字出版,在海外享有令譽。尤其她在女兒、人妻、母親等性別身分上的深刻體認,也讓她的詩作在題材和表現方式上呈現出異於男性詩人的深度和關懷,開展出女性詩學的另番面貌。

瀏覽人次: 33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