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陳火泉(1908~1999.5.20)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許時嘉

小說家、散文家。日據時代曾一度以筆名高山凡石發表作品,戰後改以原名發表。彰化鹿港人。1930年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畢業。同年由母校推派進入台灣製腦株式會社工作。1934年日本政府將製腦株式會社併入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管轄後,轉而受雇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41年因發明蒸餾樟腦的火旋式灶,在全日本產業技術戰士顯彰大會上接受表揚。1943年7月陳氏於工作之餘,在雜誌《文藝台灣》發表中篇日文處女作〈道〉,其中深刻描寫皇民化運動下身為被殖民者的心路歷程,引起相當大的迴響,並受到在台日本文學者西川滿、濱田隼雄等人的讚賞。透過文藝台灣社的推薦,〈道〉被列為日本芥川賞的五篇後選作品之一。同年11月又於《文藝台灣》發表短篇日文小說〈張先生〉。12月〈道〉與〈張先生〉被皇民奉公會視為優秀皇民作品,收編於《皇民叢書》之中,陳氏改以高山凡石之名出版。之後便以皇民作家之姿,活躍於戰時台灣文壇。1945年戰後受限於政治與語言因素,雖繼續樟腦相關工作,先後擔任台灣省專賣局與建設廳樟腦局技師,但文學創作之路一度停滯。1954年參加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小說班,才重拾文筆。發表〈溫柔的反抗〉、〈迷惘〉、〈庭訓〉等創作,並開始在報紙副刊上大量投稿,以及撰寫廣播、電視劇本。之後陸續出版《憤怒的淡江》、《悠悠人生路》、《人生長短調》等中文作品。其中《悠悠人生路》於1980年被台北市政府新聞處選為「七十年度優良文藝著作」。1982年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所頒發的「文藝創作特殊貢獻獎」。陳氏的創作活動可分為日據時代與戰後兩階段。日據時代創作以日文發表的小說、雜文為主,其他代表作有〈峰太郎的戰果〉、〈訪問山中修練所〉等。戰後改以中文創作,範圍涵蓋小說、雜文隨筆、劇作,作品豐碩,有《青春之泉》、《個性的發揮》、《活在快樂中》、《快樂不是越多越好》等散文集。陳氏日據時代的作品,內容多環繞皇民化運動,探討台灣人面對「一視同仁」的皇民化潮流時所面臨的衝擊與應當採取的態度,因而被日本當局定位為協助戰爭的皇民作家。但戰後,陳氏的創作一改戰時皇民口吻,多以中華民族意識為出發點,發表的作品也以探討人生社會的小品為主。其經典的日文自傳性代表作〈道〉在近年來重新探討皇民文學的風氣下,雖然文壇意見分歧,但一般仍將〈道〉定位為抗議小說,陳氏也因此擺脫親日形象,重新被定義為非皇民作家。是戰後討論皇民作家民族認同問題時,不可忽略的重要代表人物。

瀏覽人次: 214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