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張維賢(1905.5.17~1977.5.18)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石婉舜

新劇運動者、無政府主義者。原名張乞食,筆名耐霜。臺北人。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畢業。中學畢業後遊歷南洋及中國華南地區,深受中國愛美劇(早期話劇)運動之啟發,認為戲劇必須符合時代精神。1924年間,張氏結合陳奇珍、王井泉等人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提倡新劇,此後每年皆有演出,頗受好評。張氏在從事新劇活動的同時,還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洗禮,1927年7月與稻江義塾的稻垣藤兵衛合組無政府主義研究團體「孤魂聯盟」,1928年7月遭當局取締,影響所及,星光演劇研究會亦隨之解散。不久後,張氏赴日到新劇運動的發源地築地小劇場研習劇場的專業分工,1930年返臺後組織「民烽演劇研究所」(後改稱「民烽劇團」),舉辦講座培訓研究生。1933年初,張氏再度赴日,到東京的舞蹈學院接受舞蹈律動的訓練。同年秋天「民烽劇團」假臺北永樂座以臺語演出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國民公敵》等劇;翌年參加臺北劇團協會主辦的「新劇祭」,以臺語翻案演出《新郎》,成績突出,備受文化界重視。民烽劇團在張氏的引領下,強調忠於劇本的演出方式,跟當時坊間新劇團體根據故事大綱交由演員即興發揮的表演不同。張氏所追求的戲劇與西方寫實主義戲劇思潮相當一致,也就是要透過戲劇的精心鋪排以呈現社會問題,進而促成社會的改革。除了劇場實踐,張氏也活躍於藝文期刊,經常發表戲劇評論文章。中日事變爆發後,張氏遠赴中國大陸,從臺灣藝文界消失。戰後曾於臺語電影興盛的年代短暫復出,導演《一念之差》(1958)與編寫《霧夜香港》(1958)電影劇本,然而今影片皆不存。

瀏覽人次: 20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