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翁鬧(1910~1940?)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許俊雅

詩人、小說家。號杜夫,彰化社頭人,臺中師範第一屆畢業。服務期滿後,於1934年赴日本東京留學,僅在一所私立學校短暫掛名後,即成為「在東京苦修流浪的文藝人」。翁鬧在日本與「台灣藝術研究會」會誌《福爾摩沙》的作家亦有親密往來,張文環、吳坤煌、劉捷、巫永福應都是他過從甚密的作家。然而或許由於翁氏一生浪漫多情、恃才傲物,人情世故全然不加理會,再加上翁氏平日交遊儘是日本文人,無形中與在日本的臺灣作家無從維持長久不渝的交情。因此對於翁鬧在日本的生活狀況所知不多,甚至翁鬧明確的死亡時間,以及確實的死因,無人知曉。1935年他發表了4篇小說,與同時期小說創作傾向來看,其作品帶有濃厚文學趣味,擅長心理分析,深受新感覺主義影響所形成的風格,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為主的普羅文學創作相較,顯然獨樹一格,因此張恆豪〈幻影之人——翁鬧集序〉說:「日據時代的台灣小說,可說到了翁鬧的手上,才有獨樹一幟的表現,才開啟了另一文學藝術的嶄新領域。」其作品以小說為主,目前可見者,短篇有6篇,中篇1篇:〈有港口的街市〉,除小說之外,並旁及新詩、譯詩、評論。6篇短篇小說,如依題材的不同,大致可分成兩類:一為對愛情的渴望、異性的思慕為主題的〈音樂鐘〉、〈殘雪〉、〈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二為以臺灣農村生活、農村小人物為描繪對象的〈憨伯仔〉、〈羅漢腳〉、〈可憐的阿蕊婆〉。這兩組剛好各佔3篇。前組寫出對情戀的憧憬、真誠的追求與失落,吞吐出自我內在的深層面;後者再現臺灣庶民存在之困境,傳達出殖民社會環境與時代之氛圍。這些27、28歲之作,證明了他早熟而可畏的才華,以及內蘊的自我毀滅傾向。葉石濤說:「天才洋溢的作家往往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得不到均衡,身不由己地走上自我毀滅的悲劇性濃厚的道路,這也是在世界文壇上屢見不鮮的事跡。」翁氏於發表〈有港口的街市〉後,結束其窮困潦倒、懷才不遇的一生。

瀏覽人次: 90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