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原名施淑卿。彰化人。1972年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Hunter College)戲劇系碩士畢業。高中時代即開始創作,17歲於《現代文學》發表處女作〈壁虎〉,受到作家白先勇和陳映真的賞識。之後北上就讀淡江大學法文系,以《現代文學》和《文學季刊》為書寫場域,正式在文壇嶄露頭角。1970年赴美留學,歸國後曾任教於政治大學及淡江大學,從事戲劇教授及研究。1978年僑居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劃主任。1993年至1997年之間,陸續完成代表作《香港三部曲》,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最高成就推薦獎,《聯合報》讀書人獎,及1999年香港《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可謂其創作生涯的高峰。1994年回臺定居,現從事專業寫作。施叔青的創作涵蓋小說、散文隨筆、戲劇和藝術評論,作品頗豐。重要著作有小說《約伯的末裔》、《那些不毛的日子》、《完美的丈夫》、《愫細怨》、《情探》、《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及《微醺彩妝》等。另有戲劇論集《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與藝術評論《耽美手記》等。施叔青是一位力求變化的小說家,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和重心,可掌握她成長的軌跡,亦可一窺時代的脈動。在早期的創作中,鹿港小鎮具有「根土」的意義——她把自己經驗世界中的鄉土社會作為素材,卻用六○年代盛極一時的西方現代主義手法來審視、表達,使筆下的鄉土世界,呈現出變形、夢魘的基調;而作品中循環不已的主題「死亡、瘋癲、性」,正可見她醉心於探索人的潛意識思維,力圖挖掘幽暗隱微的真實人性,演繹現代人心靈的苦悶和失落。七○年代,受到臺灣政治氛圍和文學回歸現實之風的影響,此階段的創作,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風格上也捨棄過往誇張、營造鬼魅氣氛的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至於幾篇探討婚姻的作品,批判了父權宰制,不脫她一貫的女性自覺意識。遷居香港後,施叔青的創作邁入了另一個新階段,她遙承張愛玲以冷眼看世情的筆法,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洋場百態,物質世界的繁華和寒磣,身分認同的尷尬和複雜。從「香港故事系列」至完成「香港三部曲」,其創作視野格局不斷擴大。綜觀施叔青的作品,從早期人類的心靈探索、女性慾望的書寫,到以筆來見證香港歷史,她強韌的寫作意志與強烈的歷史感,促使她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小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