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姚瑩(1732.1.17~1815.11.2)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吳福助

古典文人。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號幸翁。安徽桐城人。從祖姚鼐為桐城派古文創始人之一。嘉慶12年(1807)中舉人。13年(1808)成進士。21年(1816)出任福建平和知縣。22年(1817)調任龍溪知縣。以法治縣,頗有政績。24年(1819)調任台灣知縣,不務苛細,一以恩信撫之,深得士民心。旋兼理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 移署噶瑪蘭通判。蘭地初闢,姚瑩多方規劃,撫恤災民,興利除弊,士民稱善。旋以遭忌罷職,士民大冤之,醵金為償官負。3年(1823),方傳燧調任台灣府,復應邀渡台襄助,士民爭以鼓吹相迎,於是殫精竭慮,多所建言,時人比作藍廷珍東征,至5年(1825)始回內地。12年(1832)任武進知縣。13年(1833)任元和知縣。14年(1834)任淮南監掣同知。18年(1838)擢台灣道。姚瑩認為台灣民情浮動,外阻大海,內逼悍番,遊民錯處,奸宄時作,因收養遊民,略以兵法部署之,以為義勇,又訓練士卒,陰為戰守計。21年(1841)英兵犯雞籠海口,又犯大安港,姚瑩設方略,與總兵達洪阿積極備戰,奮勇抗敵,數次擊退英軍攻擊,斬獲甚眾。奏入,皇帝特賜花翎,兼二品冠服,蔭一子雲騎尉,以旌其功,由是為中外大臣所嫉。和議後,英人與清廷投降派相互勾結,誣陷姚瑩,遂於23年(1843)以「冒功」罪被革職逮問。出獄後,被貶四川,又奉命赴西藏處理呼圖克圖爭端。咸豐元年(1851)調任廣西按察使,參與鎮壓太平軍亂,可惜言論方略多受牽制而不見用。兵敗後隨軍至湖南,任湖南按察使,憂勞憤鬱,病死。姚瑩在台十餘年,洞悉台灣地勢民情,整飭吏治,振興文風,才守兼優,士民稱頌。所著《中復堂全集》98卷(清同治6年8月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6輯,1962年),其中《東槎紀略》、《東溟奏稿》並為關係台灣重要史料。其餘關係台灣詩文,收入曹永和輯錄《中復堂選集》(以上三書,收入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姚瑩博覽群籍,平素慕賈誼、王守仁之為人、為學,體用兼備,不為空談。文章善持論,指陳時事利病,慷慨深切,林彖〈石甫文鈔‧序〉評曰:「崇論宏議,博大昌明之氣,自沛然勃然流露於字裡行間而不可遏抑,洵所謂醇而後肆者。」詩自明七子入,而以盛唐為宗,主張不強作,大抵於古人善處別有會心,不肯貌襲,往往成一家言。

瀏覽人次: 21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