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說家、編輯。原名為富,筆名有荊南、映嵐、丁寅生等。彰化竹塘人。日本東京高等實務學校蒙滿科畢業。1935年開始創作,作品多刊登於《台灣新民報》、《新高新報》。1937年擔任《台灣新聞》員林支部記者,披露日本株式會社欺壓農民的事實,引起當局注意。1939年旅居台北,結識吳漫沙、林錫牙等友人,自云此階段對其未來生活影響頗大。是年8月開始陸續在《風月報》發表作品,1941年加入《南方》雜誌有關「詩人七大毛病」的論爭,對兩陣營的代表人黃文虎和鄭坤五各有批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林氏所撰《鄭成功》因書末收錄太多漢詩,有宣揚漢民族思想之嫌,遂遭禁,林氏也因之被當局視為問題人物。戰後初期,曾先後擔任《民報》副刊編輯(1945),《民聲報》主筆(1946)。二二八事件受牽連,蒙難59日始獲釋。1950年3月遭陳漢傑構陷二度被捕,解送綠島受訓,楊逵、蔡瑞月亦同在此。在古典詩刊編輯方面,林氏於1949年10月發行《台灣詩學》月刊,1953年籌備創刊《詩文之友》,並擔任主編,此為戰後臺灣延續最長的古典詩刊,一直到1993年第464期始停刊。林氏的作品涵括的範圍頗廣:小說、雜文、新、舊體詩都俱備。已出版的作品有《詩學講座》、《芥子樓詩稿》、《林荊南作品選集》。林氏本質上是一位傳統詩人,但不願只為一種文類所拘限,因此努力地創作新文學作品。尤其晚年所完成的自傳性長篇小說《窮與罪》,最為深刻動人,對了解日治前後臺灣部分文藝界人士的生活樣態,頗有助益。戰後林氏致力於詩學的革新,提倡「巷中體」,拓寬詩境,提高詩品為目的,為七○年代的臺灣詩壇注入一股清流。是日治到戰後頗具韌性與毅力的創作者,也是傳統文學刊物重要的編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