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浙江鎮海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聞碩士,1947年隨家人來臺,曾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東亞系,現已退休。赴美初期,曾以英文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1956年美國米高梅創作首獎;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獲得1967年嘉新文藝獎,1984~1985年獲得富布雷獎等。於梨華自1962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之後,創作不輟,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小說《歸》、《變》、《雪地上的星星》、《會場現形記》、《考驗》、《傅家的兒女們》、《一個天使的沉淪》、《屏風後的女人》等十餘部,散文《誰在西雙版納》、《記得當年來水城》等。於梨華在六○年代的留學生文學上貢獻最大,她的小說開創了一系列臺灣留學生的形象,被譽為「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描寫留學生在國外面對新土與舊土的無根之感,使她成為六○年代文壇中「無根的一代」的代言人。七○年代於氏小說題材擴及旅美華人生活紀實,風格也從感性抒情轉向理性寫實。另外,於梨華也著力於海外女性成長小說的創作,如《變》、《考驗》、《一個天使的沉淪》、《屏風後的女人》等。她的小說處處顯現中國現代文學的傳統繼承,又能吸收西方文學的創作藝術,尤其注重意象的表現。夏志清說於梨華是「近年來罕見的最精緻的文體家」;余光中則說她「在下筆之際常帶一股豪氣,和一種身在海外心存故國的充沛的民族感。在女作家之中,她是少數能免於脂粉氣和閨閣腔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