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臺灣基隆人。日本大學齒科專門部畢業。因為臺灣「抽豬母稅」的習慣,身為長孫的周金波便隨著繼祖父姓「周」。2歲時由母親(林素)帶往日本,與在東京就讀日本大學齒科的父親一起生活。後因關東大地震,暫時回臺灣避難,13歲再度去日本留學。從日大附屬三中到日大齒科畢業9年間,都在日本渡過。14歲獲村岡花子女士贈送《伊索寓言》文庫本,開始接觸文庫本書籍。17歲加入YMCA的聖劇研究會、並參與其在根岸小劇場舉行的聖誕節公演《物語》。參加右翼的壯士劇及其劇本的騰刻刷印與貼寫海報。18歲加入澤田美喜子女士主辦的「七曜會」同人,與杉村春子、賀原夏子同為第一期研究生。20歲時劇團文學座舉行皇紀2600年的祝賀公演,推出川口三郎的《齒輪》一劇,周金波隱身角落擔任提詞人。感覺身在異國受到知遇之恩,私下使用「周惠太郎」這個名字。這一年他看到日本大學齒科畢業的張明輝先生從臺灣寄來兩份《文藝台灣》創刊號,使其眼睛為之一亮。翌年自日本大學齒科專門部畢業,返回臺灣,繼承父親的長壽齒科醫院。1941年3月於《文藝台灣》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水癌〉,9月又發表小說〈志願兵〉。因小說〈志願兵〉獲得第一屆文藝台灣賞,23歲時即代表臺灣出席第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同行的臺灣代表有楊雲萍、長崎浩與齊藤勇),以「皇民文學的樹立」作為發言內容,並被推選為大會宣言文的起草者。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周金波擔任里長,同時參加張邦傑所發起的三民主義青年團,並擔任該團的基隆分會文化部長。但國民黨來台灣,他遭到警察的刑求拷問(幸經中國兵出入之私娼寮斡旋,以當時可以購買十幢房屋的臺幣八萬元贖回生命。)釋放之後隱姓埋名,改用楊姓。二二八事件,他三次被捕入獄,其弟亦在此事件中遇難。內心的恐懼使周金波出現神經衰弱現象達十年之久。曾有一段時間覺得不寫日文、不講日語、封閉記憶是安全快樂的事;後來才又恢復原來的姓名。1994年74歲時參加臺灣清華大學舉辦的「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對其被指為「皇民文學」之作,始終誠實直面自己的文化抉擇,讓與會人士不得不重新思索應如何去理解那一代人的想法及感情。日本學者如岡崎郁子對周金波的日文作品評價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