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翻譯家。原名陳鍈,筆名沉櫻、小鈴、陳因等。山東濰縣人。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1925年沉櫻進入左派學府上海大學中文系就讀,曾受教於翟秋白、茅盾等名師,北伐後轉往復旦大學中文系借讀,在陳望道與謝六逸等教授的帶領之下,不僅加入劇作家洪深的「復旦劇社」,同時正式邁入創作生涯。因持續閱覽日、俄,及北歐多國小說,故創作初期以俄國文學為仿效對象。首部短篇〈回家〉,及刊登於陳望道主編之《大江月刊》。此篇小說為茅盾所欣賞,曾一度疑為文壇老將的化名之作。其後陸續於《小說月報》上發表〈妻〉等作品,自此奠定其中國新文壇優秀女作家的地位。二十世紀二、三○年代,為沉櫻創作的高峰期。從《大江月刊》、《小說月報》、《現代文學》到《文學季刊》等均可見其作品。1948年,沉櫻帶著母親、弟弟及兒女由上海來到臺灣,在苗栗縣頭份鎮過著中學教員的淡泊生活。7年後移居臺北第一女子中學任教,直至1967年退休。相較於大陸時期的青澀之作,沉櫻曾表示,來到臺灣後的作品才能代表她的文學成就。寓臺期間,沉櫻先後完成了長、短篇小說與名詩集的翻譯:《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同情的最》、《怕》、《女性三部曲》、《悠游之歌》、《拉丁學生》、《迷惑、《青春夢》、《車輪下》、《世界短篇小說選》、《毛姆小說集》,乃至《一切的峰頂》等20餘種。此外,還編輯了文集《散文欣賞》、《觀摩文選》等。1972年自費出版《沉櫻散文集》,全書分為小品(14篇)、信札(8篇)及序文(16篇)等三部分。沉櫻文風沉靜有情,描繪人物心理深刻而細膩。於創作之外,更視翻譯為嚴肅課題,務求達意與傳神,而終成古樸典雅的翻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