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李勤岸(1951.10.12~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呂美親

詩人、學者。原名李進發,筆名慕隱、牧尹,1982年更名、正式以筆名李勤岸為名。臺南新化人。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臺南神學院、東華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校。取得博士學位後,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台語課程,亦仿梭羅書寫「哈佛大學台語筆記」系列散文,並陸續台譯「諾貝爾文學獎母語詩選」於《台灣教會公報》連載,2004年回臺。李勤岸於1972年開始寫作,以筆名慕隱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1974年加入後浪詩社並發表第一首詩作。1976年詩作〈示範公墓〉獲草根詩獎;1977年散文〈牆〉獲愛書人散文獎,197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黑臉》,曾任《詩人季刊》社長。1983年加入春風詩社,出版詩集《唯情是岸》,並積極參與政治詩運動。受語言學家鄭良偉的啟蒙,關注層面轉向母語詩創作和教育,1989年改以臺語寫作,全力投入臺語文學運動,陸續參與發起「蕃薯詩社」、主編美國《台灣公論報》社論,推動臺語文社論、主編《台文通訊》,同年獲榮後台灣詩獎;參與組織「台灣新本土社」發行《台灣e文藝》。重要著作尚有《一等國民三字經》、臺語詩集《新台灣人三部曲》、《母語的心靈雞湯》、《咱攏是罪人》、《大人囡仔詩》及散文集《新遊牧民族》等。李勤岸作品以詩為主,早期華文詩作既寫實亦浪漫,對政治、社教面有極深入的批判和關懷,文字淺顯富諷喻性。從事台語文運動後,更積極在語言政策及語言政治的論述上用心,創作則以寫實手法描摹現代社會生活,其臺語詩風格平實而貼近土地,多樣但不刻意雕琢文句,嚐試透過母語的「詩教育」,企圖建構現代化新國家的好「國民」,是臺語文學九○年代後相當重要的詩人、運動家及教學研究者。

瀏覽人次: 43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