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祖籍廣東揭揚,生於馬來西亞婆羅州。中學畢業後到臺灣,以僑生身分進入臺大外文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曾任該系主辦的《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再返臺任教職。曾在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東華大學英文系講授英美文學及翻譯。18歲的高中時代,即以〈婆羅州之子〉在婆羅州文化局華文徵文比賽獲獎。但文學事業真正起步則在臺大求學階段。大學時代作品〈拉子婦〉受顏元叔賞識,鼓舞他走向寫作之路。1979年以〈日頭雨〉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首獎。費時8年的小說集《吉陵春秋》於1986年出版後,得到余光中等評論家的讚賞,認為小說中複雜的原鄉想像,「為當代小說拓出了一片似真似幻的迷人空間」,本書同年獲得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對文字講究是李永平文學一大特色,王德威認為「李永平的中國原鄉、中國母親、中國文字形成了他的世界裡的三位一體」。在臺灣社會紛紛擾擾的八○年代末,他毅然辭去教職專業寫作,蟄居四載完成50萬字長篇小說《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以寓言方式描寫「海東都會」(台北)的繁華墮落。這部小說幾乎沒有情節,文字晦澀,「敘述一則亙古的道德箴言」,蘊含預警和惕勵的時代意義。1998年出版《朱鴒漫遊仙境》,2002年出版《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隔年出版《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 ~ 2002》。「 迌」──意味「日以繼夜的在路上,飄泊四方,沒有歸程」(王德威語)。作者自謂是「南洋浪子」,夢土雖是中國,卻在臺灣度過半生。除了創作,也翻譯許多作品,出版有譯作《上帝的指紋》、《曠野的聲音》、《輓歌》等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