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記者、美術評論家。筆名吳鬱三,臺中市人,出身基督教世家,從母姓。1923年進入首屆臺中師範學校演習科,與翁鬧、吳坤煌、楊杏庭、張錫卿為同學。1929年起任教於埤頭公學校等,1932年賠償公費離職前往東京學習聲樂,後放棄於1933年入青山學院英文科。東京時期曾參加台灣藝術研究會、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發表小說〈龍〉、〈蕾〉、〈蜘蛛〉、〈野雲雀〉;詩〈顏〉、〈喫茶店〉、〈愛〉,並發表音樂、美術、舞蹈方面的評論與隨筆。他擅長捕捉30年代新時代男女清新細膩的愛情及其追求自我實踐、個性解放的心理,作品帶有濃厚抒情色彩。小說〈龍〉書寫進步青年無法把傳統未婚妻改造為理想新女性,在人道主義和戀愛至上的矛盾下勉強成婚,之後攜妻殉道,展現新青年對於現代性改造的一種近乎信仰的絕決態度,頗具時代性。其弟陳遜仁、陳遜章受其影響,亦曾出席文聯東京支部座談會,從事詩的創作。1937年返台後逐漸關切美術運動。1938年攜妻女遊東京,受翁鬧牽連,與兩弟共同入獄三星期。1939年經林獻堂關係進台灣民報社,擔任社會部記者。四○年代與楊佐三郎等畫壇人士往來密切,從文藝創作轉向美術評論,向府展當局提出改革審查制度等建言,成為本土藝壇重要評論家。相關評論如〈台陽展洋畫評〉、〈關於第三回府展之洋畫〉、〈台灣美術論〉等多篇,散見於《台灣新民報》、《台灣藝術》、《台灣文學》、《台灣時報》、《興南新聞》。其美術評論早期注意色彩、追求藝術唯美,後期強調寫實創作理念,支持本土美術家理念。1945年10月擔任《台灣新生報》台中分社主任。1947年唯恐二二八事件牽連而逃亡,六月因心臟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