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王忠孝(1593~1666.4.28)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廖振富

古典詩人。字長孺,號愧兩,福建惠安人。明崇禛元年(1628)進士,擔任戶部主事,由於個性耿介,任官盡職,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鄧希詔,先後兩次遭構陷,入獄長達28個月。後雖有多次平反機會,均未能復職。1644年甲申之變後,曾投入福王幕下,為反清復明奔走數年。永曆2年(1648),與兄入廈門,後移金門居住3年。永曆5年(1651),返惠安故居。康熙2年(1663)10月,清師攻下廈門、金門兩島。忠孝知事無可為,乃應鄭成功之邀,與好友辜朝薦於永曆18年(康熙3年、1664)3月10日搭船東行,次晨抵澎湖,4月8日,再移居臺灣本島。忠孝在臺期間,頗受鄭氏父子禮遇,與寧靖王、沈光文、徐孚遠諸遺老時相過從,於旅臺之第4年病逝臺灣,享年74歲。目前可見王忠孝作品,最齊全者為臺灣省文獻會於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另外,江蘇古籍出版社於2000年11月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叢書第二輯之八),由福建師大教授方寶川根據上述抄本重新整理,並以福建師大抄本為影印底本,頗具參考價值。全書共11卷,卷1~2「文類」;卷3~4「疏奏類」;卷5~8「書翰類」,卷9~11「詩類」。王忠孝生平詩作不多,據《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書,自卷9迄卷11,所載詩作不過95題,約百餘首。其詩內容,其詩內容,主要是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際的時代動亂為主,可納入明代遺民文學的傳統來觀察,旅居臺灣之作,則充滿思鄉之念與致力開墾斯土的複雜情感,反映明鄭時期「流寓文學」的典型特質。

瀏覽人次: 24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