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王白淵(1902.11~1965.10)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柳書琴

詩人、評論家、編輯。彰化二水人。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溪湖、二水公學校,1923年4月受台灣總督府推薦,赴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 (今東京藝術大學前身) 求學。當時瀰漫於日本思想界的泰戈爾、甘地熱,以及中國、印度等弱小民族革命,喚醒了他的鄉土/民族意識,使其思想逐漸激化。依其自白:「誰知想做台灣的密列的我,不但做不成,竟不能滿足於美術,而從美術到文學,從文學到政治、社會科學去了。」1926年畢業,進入日本岩手縣盛岡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32年9月因為「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事件被檢舉,失去教職,浪跡東京。1933年初參與台灣藝術研究會的成立,在研究會路線之爭中,扮演了支持穩健文化鬥爭路線的決定性角色。7月參與《フォルモサ》創刊,並於該誌發表詩。1934年7月前往上海,任職於北師好友謝春木創辦的抗日組織「華聯通訊社」,亦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詳細工作與創作情況不明。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謝春木投奔重慶,王白淵因妻子有孕在身,暫避上海租界,遭日警逮捕回臺,判刑八年。1943年出獄後,擔任記者工作,並以筆名「洗耳洞主人」、「王博遠」寫詩,投稿東京時期友人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雜誌。戰後初期擔任《政經報》、《台灣評論》、《台灣文化》、《自由報》等報刊之編輯工作,文稿散見於多種報紙雜誌,活躍於言論界。1947年因籌設民主黨及二二八事件等因素、1950年因台共案牽連,兩度入獄。後任教於臺北大同工學院。1931年出版的詩集《棘の道》是其現存唯一專著,亦是代表作。其詩風深受泰戈爾及石川啄木影響,帶有深刻的生命哲思,具高度象徵性,亦暗含殖民批判之隱喻。詩以外,亦從事美術評論、文化評論。

瀏覽人次: 53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