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謝道隆(1852.8.30~1915.5.31)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余美玲

古典詩人。幼名長聰,字頌臣,亦作頌丞,兄弟五人,排行第四,或稱為謝四。祖籍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桃源村,清道光年間,其祖先由廣東來臺經商致富,就落籍台灣,卜居梀東堡田心仔莊。父親謝樹棠習岐黃之術,以醫活人無數。道隆初從學於苗栗謝錫朋,後受業於吳子光講學的文英書院,與筱雲山莊呂家兄弟來往密切。光緒元年(1875)入台灣府學,16年(1890)在自家開「養閒軒」,傅錫祺、張麗俊於此時受業門下。光緒20年(1894)上楓樹腳(今大雅上楓村)張泉源請道隆為西席,遂於上楓村與員林村、社南村交界的塔蓮溝畔設「學海軒」,門扇的對聯「學古有獲,海門共登」則是由丘逢甲所題,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是其入門弟子。丘逢甲與謝道隆為世表親,逢甲以兄長事之,而逢甲的如夫人呂隋珠又是道隆的表妹,因此丘、謝二人交誼深厚。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組團練,募誠信十營義軍,任義軍統領,並以道隆為誠字正中營之首。其後日軍登臺,臺灣民主國潰散後,道隆攜妻子呂氏與長子春池隨丘逢甲倉皇內渡,居鎮平,後輾轉回大埔桃源故居。然而由於謀生不易,且父母之墳俱在臺灣,於1896年自廣東返臺,居田心仔,於葫蘆墩開泰和藥鋪以醫術濟人。其間日本政府曾命為區長、公學校學務委員,並一度邀他擔任烏牛欄第一保正之職,但為道隆所拒。謝道隆原本喜歡尋山問水,棲遲田園,加上早年曾招佃開發大坑一帶,因此就在大坑清濁水口(今東山里清水橋後兩條支流濁水坑與清水坑的會合處)附近購地建造他理想的桃花源「小東山別墅」,有意取法謝安東山高臥的情懷。1906年4月21日,當別墅落成時道隆曾邀櫟社詩友同赴盛會。由於地緣關係,加上師生之誼,晚年謝道隆與櫟社張麗俊、傅錫祺等往來密切,其間亦曾參加過幾次詩會,其中與櫟社的靈魂人物林癡仙更是忘年之交。作品《小東山詩存》記錄謝道隆生平詩友交往與他放逸的情懷。道隆本精於堪輿之術,因此在大甲溪右岸鍋都科山中間,東勢角的西北,擇地建「生壙」。生壙的經營十分用心,道隆有感於生前無法馬革裹屍,死後定要成為魂魄之雄,因此選擇「大帥觀兵」的風水作為生壙所在。生壙落成後他不僅廣邀文人雅士至其生壙處置酒高會,攝影留真,更廣為徵詩,網羅全臺詩社詩人的作品82人合集刊為《科山生壙集》,可說是當時臺灣文學界盛事。但是由於總督府公佈「臺灣林野調查規則」,對葬墓之地嚴格規定,因此謝道隆過世時並未葬在預先做好的生壙,而是改葬葫蘆墩下南坑的新塚埔。謝道隆素饒兵略,頗有任俠性格,時人多稱許他在乙未之役投筆從戎的壯氣凌雲。他召義軍隨丘逢甲抗日的豪宕之舉,丘菽園譽猶如謝皋羽之於文天祥;乙未後以醫藥濟世,建小東山別墅抒情寄懷,以消極避世的態度終了一生,與之交接者多是最重民族氣節的櫟社詩友;他性格嘯傲疏放特立獨行,生日索輓詩、建生壙;臨終彌留之際,再三叮嚀「倘河山還我,必家祭以告」,憂國憂民,種種事蹟,讓謝道隆不論是在櫟社諸子或世人的心目中,留下崇高的地位。

瀏覽人次: 55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