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鄭清文(1932.9.16~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許素蘭

小說家。筆名谷巴、莊園等。臺北新莊人。臺灣大學商學系畢業。鄭氏出生於桃園農家,本姓李,周歲後過繼給新莊的舅父為養子,改姓鄭,童年時代即經常來往於桃園、新莊,因此有「兩個故鄉、兩個童年」。1967年遷居臺北市。日治時期曾受過六年國民小學的日文教育,戰後開始學習中文。1951年參加就業考試,分發到華南銀行上班,直到1998年退休。1996年擔任台灣筆會第六屆會長。退休後專職寫作,並應邀至各處演講臺灣文學及創作經驗。1958年於《聯合報‧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寂寞的心〉,開啟寫作之門,從此寫作不輟;曾獲1962年《文星》雜誌徵文比賽「特選」、 1968年第四屆「台灣文學獎」、1987年第十屆「吳三連文藝獎」、1993年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8年獲美國環太平洋中心「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2000年獲「小太陽」兒童文學獎、第二十二屆鹽分地帶文藝營「台灣新文學貢獻獎」。作品主要包括:短篇小說集《簸箕谷》、《龐大的影子》、《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等,長篇小說《峽地》、《大火》,童話集《燕心果》、《天燈.母親》,文學評論《台灣文學的基點》,文化論述《小國家.大文學》,翻譯《可愛的女人》等。其中短篇〈水上組曲〉、〈校園裡的椰子樹〉、〈龐大的影子〉、〈三腳馬〉、〈合歡〉、〈髮〉……等,特為鄭氏之代表作。鄭氏認為:「文學是生活、藝術、思想」,其小說寫作既重視作品內涵之思想性與表現手法的藝術性,並且強調文學不能脫離廣大人民的生活。擅以「間接呈現」的寫作手法,兼容感性與理性、細膩、冷靜的筆觸,豐富與準確的細節描繪與故事化的情節安排,將人物放置在某種情境中,隨著小說情節的開展,透過對話,或人物處理事情的態度、對事情的看法……等深層心理反映,刻寫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深沉隱微的內心世界,提示「透過自我尋索、完成自己,而獲得人與人之和諧」的可能途徑。其小說內容記錄了自日治末期以至於九○年代,臺灣已消失、或逐漸消失的社會面貌,也描繪出慢慢成形的社會狀況、生活方式、精神特徵,同時也明確地表達了作家本身的生命觀、社會觀、人生觀,既有臺灣「在地觀」,也具有人類共通的普遍性,是「土地的文學」,也是「人的文學」。鄭氏的小說,經常可見雙重或多重之主題表現,文字素樸、節制、簡潔,不喜誇飾,融合華文語式與福佬語彙,形成「華文書寫台灣化」之語言風格,而具自然、生活化之特色。

瀏覽人次: 33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