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評論者。臺南人。日治時期臺南二中畢業。為日人作家西川滿所賞識,19歲赴臺北擔任其主持的文藝台灣社助理編輯,並於此份刊物發表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春怨〉。戰後初期在龍瑛宗主編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及歌雷主編的《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發表多篇日文小說,並一面學習中文。1951年因「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3年,受此打擊,有14年封筆不曾寫作。出獄後在嘉義、宜蘭、高雄等地小學任教迄退休,30多歲後一直定居左營。小說與評論作品極豐,但八○年代之前沉寂無聞,近十多年來才漸受文壇矚目,曾獲金鼎獎、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貢獻獎、台美基金會人文貢獻獎、高雄市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等眾多獎項,1999年成功大學更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而《葉石濤全集》也正在整理編輯之中。1965年復出文壇,開始大量的小說創作,特意以詼諧滑稽的筆觸,寫貧苦卑瑣的小人物,顯現了幽默的自我調侃,也藉此透露人生悲苦荒謬的本質,為臺灣人歷來所遭受的沮喪絕望做一記錄,《晴天和陰天》、《卡薩爾斯之琴》、《葫蘆巷春夢》就是此類小說的代表作。八○年代解嚴以後的《紅鞋子》、《女朋友》、《台灣男子簡阿淘》等一系列小說則文風轉變,以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為背景,回溯其青年時期生活,含有濃厚的自傳性質,也比以往作品更富於批判手法。《西拉雅族的末裔》則展現平埔族人獨特的思維與生活,是創作上的新領域。除了小說之外,葉石濤更以評論對台灣文壇產生巨大影響,《台灣鄉土作家論集》、《文學回憶錄》、《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等十幾部專門著作探討的範圍極廣,從日治時期新文學起源及作家的抵抗精神、戰後文學背景、省籍小說家及作品、臺灣文壇現象等都詳加闡釋,企圖建構出臺灣文學史的全貌。貫串其評論的是強烈的臺灣意識,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方殷時,他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指出臺灣文學的寫實主義方向,聯繫日治時代文學傳統與戰後世代,為臺灣文學的特質、歷史做了明確界說。1987年出版《台灣文學史綱》,是臺灣第一部當代文學史,引起熱烈的討論。不論在小說或評論的領域,葉石濤都是開創性格十分強烈的先鋒作家,他走過紛擾的年代,寫作橫跨半個世紀以上,一面以小說刻畫時代、批判現實,一面以評論廓清文壇迷思,闡釋文學史脈絡,如評論者所說的,為臺灣文學創造歷史並書寫歷史的葉石濤,正日益顯露他重要而深刻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