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黃春明(1935.2.13~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徐秀慧

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宜蘭人。屏東師專畢業。學生時代曾發表處女作〈清道夫的孩子〉於《救國團青年通訊》、習作〈小巴哈〉於《新生報》南部版。1962年當兵時期正式投稿《聯合報‧副刊》,第一篇作品〈城仔落車〉受到主編林海音賞識,連續發表了〈小北門〉、〈把瓶子升上去〉等8篇極短篇,從此開展寫作生涯。1966年加入《文學季刊》雜誌,曾受時代風氣影響發表過現代主義風格的小說〈跟著腳走〉、〈沒有頭的胡蜂〉,在尉天驄、陳映真、姚一葦的鼓勵下,從〈青番公的故事〉後開啟了鄉土寫實的創作風格,佳作連連,於1969年結集出版《兒子的大玩偶》,惜未引起太大的注意。1971年因臺灣在國際地位的危機引發民族意識高漲,黃春明發表〈甘庚伯的黃昏〉控訴日本的殖民傷痕,開啟了創作生涯中一段反帝、反經濟殖民的家國寓言小說,並在七○年代成為鄉土作家中最暢銷的作家。八○年代年臺灣新浪潮電影興起,黃春明有多部小說搬上銀幕,並曾親自編劇〈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作品曾獲得《台灣文藝》台灣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1998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獎。創作文類涵蓋小說、散文、編劇、漫畫、童話等多樣文類,重要著作有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鑼》、《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放生》,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兒童文學《愛吃糖的皇帝》、《短鼻象》、《毛毛有話》、及兒童劇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等》、《小麻雀與稻草人》等。黃春明作品關懷臺灣人在現代化、工業化社會變遷下的生存處境與人性尊嚴,見證了人與自然、鄉土、社群斷裂所產生的種種身心的不適,他徘徊在物質文明的進程與情義鄉土的回憶之間,以說書人的口吻,諄諄告誡著過去甜美的鄉土家園裡,被工業文明逐漸扼殺的經驗傳承,將使傳統民間文化的生活智慧與倫理價值隨之斲喪,緊隨而來的是都會文明利慾薰心的價值體系對人性的考驗。世紀末1999年出版的《放生》,無疑是傳統情義烏托邦分崩離析後的續篇之作。九○年代開始,黃春明回到宜蘭成立「吉祥巷工作室」,投入社區發展規劃,編纂鄉土博物誌、鄉土語言教材等延續傳統文化的工作實踐,以及在小說創作與兒童劇作中將關懷焦點放在「農村老人」與「兒童」身上,一者代表了經驗傳承的重要活寶,一者代表國家未來希望的主人公,試圖挽救第三世界現代化過程下經驗傳承的危機。

瀏覽人次: 507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