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雜誌編輯。嘉義人。1927年梅仔坑公學校畢業後,赴日本岡山おかやま就讀中學,1930年入東洋大學專門部倫理學東洋文學第一部。1932年3月參與左翼組織「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擔任組織部東洋大學班負責人,9月該會遭日警取締後,輟學自修文學。1933年3月與吳坤煌、蘇維熊等人發起「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フォルモサ》,擔任第2期、第3期編輯,並發表〈落蕾〉、〈みさを〉等小說。1934年6月以後《フォルモサ》無以為繼,1935年初「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成立,張文環成為支部活躍份子。1935年1月小說〈父之顏〉參加《中央公論》徵文,獲得佳作,對創作產生信心,陸續發表〈重荷〉、〈部落的元老〉、〈豬的生產〉……等小說。1938年返臺,6月至7月間翻譯徐坤泉大眾小說名著《可愛的仇人》,8月到10月間擔任《風月報》69至74期新設之日文版編輯,並任職於謝火爐、徐坤泉設立的美國電影代理公司「台灣映畫株式會社」。1940年加入西川滿等人倡立的「台灣文藝家協會」,但參與有限;同期在《台灣新民報》上發表長篇連載小說〈山茶花〉,頗受好評。1941年脫離台灣文藝家協會,與中山侑、陳逸松等人成立啟文社,發行《台灣文學》,擔任編輯,與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分庭抗禮。《台灣文學》發刊期間為其創作巔峰期,〈藝旦之家〉、〈論語與雞〉、〈夜猿〉、〈閹雞〉、〈地方生活〉、〈迷兒〉等膾炙人口的小說均發表於此。此外,亦有不少作品、言論散見於《興南新聞》、《台灣藝術》、《台灣時報》、《台灣公論》、《新建設》等報刊雜誌。張氏作品多取材於臺灣風土,現實主義手法厚重樸實,代表作〈夜猿〉曾獲皇民奉公會台灣文學獎。編輯及創作上的活力,使他成為戰時本土文壇之靈魂人物。1943年5月西川滿、濱田隼雄等人掀起「糞寫實主義論戰」,便以張文環、呂赫若等人的現實主義作品為批判對象,可見其指標性。1941年6月他以作家職被網羅擔任皇民奉公會臺北州參議,此後任歷代皇民奉公會數職。1943年12月《台灣文學》奉命停刊,1944年張文環受林獻堂推薦,擔任皇民奉公會臺中州支郡大屯郡支會霧峰分會主事,舉家遷往霧峰,1945年7月出任臺中州大里庄長,因此機緣活躍於地方政治數年。1946年當選第一屆臺中縣參議員,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戰後停止創作,二二八事件後漸離公職,1948年任《台灣省通誌》編纂,後轉入商界、銀行界、飯店業。晚年利用業餘創作,1975年以文學遺囑之心情,透過日本友人幫助在日本出版《地に這うもの》,獲日本圖書出版協會推薦為優良圖書,次年《滾地郎》在臺發行中文版。1978年三部曲之第二部〈地平線的燈〉完成初稿,第三部未及完成,即因心臟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