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洪棄生(1866.12.17~1928.2.9)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程玉凰

古典文學家、詩人、史家。譜名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日據臺灣後,改名繻,字棄生;日治之戶政除戶簿登記為「洪曰堯」,又為免遭筆禍,曾化名「洪棄父」、「洪棄生父」。祖籍福建南安,彰化人。少時就讀彰化白沙書院,光緒15年(1889)中秀才。21年(1895)日軍進犯臺灣,乃與邱逢甲等擁唐景崧,同主抗日,被任為中路籌餉委員。旋即失敗後,自署為清朝遺民,秉持春秋大義,嚴夷夏之防,絕意仕進,閉戶讀書,潛心於詩古文辭。由於強烈的抗日意識,拒與日人合作,以示消極抵抗,一面以言行抗日,如不講日語、拒絕斷髮、反對改曆易服、以干支紀年,堅守民族正氣與自尊;一面以文筆抗日,創作詩文及史學作品,以犀利之文筆,詳實記載日軍侵佔臺灣的暴行、義軍英勇抗日以及日本統治殘暴行徑,對當時民氣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光緒23年(1897)與蔡啟運、施梅樵等組織「鹿苑吟社」,藉吟詠唱和,抒發家國之思與滄桑之感,不僅延續漢學與文化,而且潛蘊抗日之志。1919年,蔡惠如、林幼春等正式成立「台灣文社」,發刊《台灣文藝叢誌》,洪氏被聘為評議員,並在刊物發表作品;1921年參加陳懷澄、莊太岳為發揚民族氣節所組之「大冶吟社」,受聘為顧問。除此之外,他也曾為「蓮社」社員以及霧峰林家客卿。1924年,連橫創辦《臺灣詩薈》,所刊登洪氏的作品,計有古詩、古文、《寄鶴齋詩話》、《八州遊記》等,皆為傳續中華文化於不墜而努力。洪氏著述豐碩,大多收錄於胥端甫編的《洪棄生先生遺書》。重要詩集以《謔蹻集》、《披晞集》、《枯爛集》之社會寫實詩最有價值;文集有《寄鶴齋詩話》、《寄鶴齋駢文集》、《寄鶴齋古文集》、《寄鶴齋制義文集》;專著有《八州遊記》、《瀛海偕亡記》、《中西戰紀》、《中東戰紀》,以《瀛海偕亡記》為代表名作。從這些作品可以瞭解洪氏在日治前後的內心世界及思想特質,尤其對故國之思與異類之憤表露無遺。洪氏的詩文風格大受日人據臺的影響,風格由清領時的溫柔婉麗,高雅古樸,一變而為激楚悲慨,沈鬱蒼涼。內容除偏重社會寫實外,尚有史評、政論、遊記、詠史、人物傳記、論學,真實地反映時代。在臺灣古典文學家中,他的作品堪稱各體精工,清辜鴻銘稱他的文學造詣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近人梁寒操稱他「對於古史時事、山川形勢,都有深刻的研究,切身的經歷,所以能夠發為遺民的哀鳴」;胥端甫則認為從他的作品可見到仁民愛物之思想精神,以及觸排異族之殖民統治。後人稱他為「真儒」、「君子人」與「貞士」,顯見他的人格及作品,已受到尊重與肯定,在臺灣古典文學史上,他被稱為「台灣詩史」,乃實至名歸,並非過譽。

瀏覽人次: 25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