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林朝崧(1875.10.7~1915.8.29)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廖振富

古典詩人。字俊堂(一作峻堂),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台,時年21,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姪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9人為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20人、南北詩友31人參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啟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為臺中中學的籌設,他僕僕風塵向中部各地士紳募款,而為「同化會」之籌設,更與蔡惠如、甘得中等人親赴日本打聽消息。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經此打擊,癡仙於返臺後不久,即以41之年病故。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為《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出版,全書5卷,收錄各體詩共800餘首,附錄詩餘1卷,共45題61首。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為《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台灣文藝叢誌》(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臺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為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瀏覽人次: 662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