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林亨泰(1924.12.11~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阮美慧

詩人。筆名亨人、桓太等。彰化人。臺灣師範學院教育系畢業。曾任教北斗中學、彰化高工、中州工專、建國工專、中山醫學院、臺中商專、東海大學等,一生奉獻杏壇,作育英才無數。1946年國民政府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日文,林氏因此被迫學習中文而成為跨越語言一代詩人,1947年則因認識朱實而加入銀鈴會,展開戰後初期的文學活動,其作品大多發表在銀鈴會同仁雜誌《緣草》(後改名《潮流》)、史習枚主編《台灣新生報‧橋副刊》、楊逵主編《力行報》等,後因「四六事件」、語言轉換、國家文藝政策等因素,使得文學活動一度沈寂。1954年偶在書店發現紀弦主編《現代詩》,重新燃起創作之火,以〈回憶〉一詩,刊載於《現代詩》9期,為重返詩壇的初試之作。之後,受紀弦邀稿,成為《現代詩》的重要詩人。1956年參加紀弦主導「現代派」,為9人籌備委員之一,日後與紀弦同為推動現代詩運動的主要旗手,且發表實驗性強的符號詩,如〈第20圖〉、〈車禍〉、〈患砂眼的城市〉等,及現代詩理論〈關於現代派〉、〈談主知與抒情〉、〈鹹味的詩〉等,企圖將西方「現代主義」表現論引進臺灣。此外,五○年代後期,林氏亦在《創世紀》發表了不少詩作及理論,如〈風景〉兩首、組詩〈非情之歌〉51首,就臺灣現代派運動的風潮而言,林氏堪稱是一位冷靜、知性的理論者,同時也是熱切、前衛的實踐者。1964年為笠詩社12位發起人之一,並擔任首任主編。由現代派過渡到《笠》,兼具現代主義的藝術論及關懷現實的本土論,同時提出詩的「時代性」、「真摯性」,以修正現代主義詩風的弊端。七○年代之後,林氏因健康因素再度輟筆,直至八○年代才逐漸恢復創作,此時,本土色彩轉濃,並提倡母語寫作的重要性。曾任現代詩獎、時報文學獎、巫永福評論獎、陳秀喜詩獎評審委員、磺溪文化學會理事、理事長。曾獲頒創世紀詩評論獎、第二屆榮後台灣詩獎、鹽分地帶文學營「台灣新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處女作《靈魂の產生》、《長的咽喉》、《爪痕集》、《跨不過的歷史》,及詩論《現代詩的基本精神》等。1998年由呂興昌編訂《林亨泰全集》10冊,為探測林氏文學樣貌的利器。林氏從銀鈴會、現代詩到笠的軌跡,可以見到他是一位涵納傳統、現代、鄉土與本土精神的詩人,其詩的風格具多變性,他透過知性的觀照與內在音樂性的追求,從「怎麼寫」到「寫什麼」的反省,準確地抓住所處時代的脈動,為當代現代詩的發展與風貌,做了最佳的見證與詮釋。

瀏覽人次: 42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