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人。名資銓,字仲衡,號壺隱。臺中人。1907年曾赴東京中央大學法律專門別科就讀,但未取得學位。出身霧峰林家下厝,祖父林文察、父親林朝棟,皆有軍功,戰績彪炳。日本據臺前隨父親及兄弟避難泉州,遊走中國、日本各地,1910年左右才又回返臺灣霧峰定居。長達15年的漂泊生涯,充滿困頓與不安;加上出身將門之子,卻因乙未事變而難伸大志,致使仲衡畢生只有寄意詩歌,以澆胸中塊壘,因此作品頗見情志。詩中常引喻歷史人物自我譬況,如援引荊軻的英雄形象暗示想要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阮籍與嵇康則是其理想幻滅的代言者;有時也依賴佛理,以勘破世情罣礙;或者寄情花草,以忘卻現實煩憂;而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臺灣田家生活描寫,才是詩人最終安身立命的桃花源所在。個人寫作之外,也熱衷參與詩社活動,尤以櫟社與東墩吟社活動為主。與叔父林癡仙、從弟林幼春並稱為「霧峰三詩人」或「櫟社三豪」。晚年,安於清寒,時人多以處士視之,後因糖尿病去世,享年64歲。長女林雙隨,婚配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仲衡生平詩作,曾由長婿印行,於1969年發行,題為《仲衡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於1992年據此影印出版,是現行市面流通本。在詩藝方面,林熊祥以為「婉而成章,風致楚楚,視南強之千錘百鍊,整齊絜矩,各有所長矣」;許成章則謂「先生殿霧峰之三傑,其典雅洗鍊不如癡仙,雄渾勁健不如幼春,而自然豪放之致,確可矯今日撏撦堆疊之弊。」至於內容,許是去臺稍久,未直接面對日本殖民的壓迫,較乏強力批判日人統治或反映臺灣社會現象的作品,抒發的家國滄桑之嘆不及其他二人深刻,大抵偏於個人際遇之表達,因此格局有限。不過,不同的人生創造了不一樣的詩歌表現,由於離家到返鄉的艱辛歷程,仲衡的詩歌充滿坎坷與失意,流瀉濃郁苦情,作為亂世下悲劇角色的顯影,其詩並不遜於癡仙與幼春;而移轉於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空間,所導致的多重流動認同樣態,幽微曲折處,尤其扣人心弦,有著清晰的時代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