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林文月(1933.9.5~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黃恩慈

評論家、散文家。彰化人。1933年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學創作者、翻譯者三種身分。1946年自上海返台居住,開始華語的學習。1952年進入臺大中文系,林文月碰到影響她極深的恩師臺靜農,也開始陸續於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林文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長主要專注在六朝與唐代,從事曹氏父子、陶謝、山水到官體、田園、遊仙等詩型等專題都有所涉略,並發表許多精闢論述,成為臺灣研究六朝文學的重要學者之一。除此之外,林文月也從事唐文化與白居易對平安朝文學影響的研究,直接促成了她日後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經典的契機。1969年獲國科會資助,前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修員一年,此年也開始從事散文創作。1970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文學創作之外,她也是國內最早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者,同時也著手翻譯日文著作。1972年時,開始在《中外文學》翻譯日本名著《源氏物語》,費時五年半而譯竟。後來經過林文月逐次的修改,終成目前華語翻譯《源氏物語》通行版本。曾獲第5屆中興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等。重要著作有:評論集《謝靈運及其詩》、《山水與古典》及翻譯《源氏物語》和散文集《京都一年》、《午後書房》、《飲膳札記》等柯慶明教授認為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的成功主要的因素在於:「林教授以豐富的學識,女性的細膩,典麗的文筆,對紫式部娓娓道來的敘事,作了傳神的中譯,並且詳加注釋與解說,俾便讀者深入瞭解。對書中七九五首的和歌,亦創出三句式楚騷體的特殊詩型,一一巧妙譯出,更添譯作風韻。」然而,除了在學術與翻譯專長上的表現之外,散文創作的部分更替臺灣女性散文開創了不同的風貌,融合中國古典六朝文學的瑰麗及日本文學的色彩,她的散文風格華麗卻不濃艷。據何寄彭的研究,林文月早期的散文重哲理的辨析,而後期則轉為抒情感性,但其作品仍是正規的散文體例:「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體美學風度。林先生雖然突破了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晚近的創作以回憶故人為主,此體裁在林文月的筆下,有了更新的書寫方式。以2003年的《飲膳札記》為例,它不僅是林文月散文創作的另一轉折,同時也開啟了台灣飲食文學之風潮,更成為現代生活散文的典範。近期作品《人物速寫》,更進一步專以散文體力去刻劃人物,文中抒情與記述並重,更見其架構散文之功力。

瀏覽人次: 38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