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李魁賢(1937.6.19~ )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阮美慧

詩人、評論家。筆名恒心、楓堤。臺北淡水人。臺北工專畢業。曾任《發明天地》雜誌社社長、臺肥公司南港廠化學工程師、卡林塑膠廠副廠長、智慧國際商標事務所副所長、名流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等,現為《笠》詩刊及《台灣文藝》社務委員。1953年第一首詩〈櫻花〉發表於《野風》文藝雜誌,從此展開詩人的創作歷程,1964年參加笠詩社,為笠的中堅詩人。作品曾獲吳濁流新詩獎、中興文藝獎章、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巫永福評論獎、賴和文學獎、行政院文化獎等。李氏詩齡很長,有詩集《靈骨塔及其他》、《枇杷樹》、《南港詩抄》、《赤裸的薔薇》、《水晶的形成》、《輸血》、《永久的版圖》等;評論《心靈的側影》、《台灣詩人作品論》、《詩的反抗》等;另有小說、散文及翻譯作品多種,其中尤以翻譯成績最為豐碩,主要有系統地譯介德國文學及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作品,如《杜英諾悲歌》(Duineser Elegien)、《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 an Orpheus)、《形象之書》(Das Buch der Bilder)、《新詩集》(Neue Gedichte)等,此對詩壇的影響頗大。李氏是一位充滿自覺的詩人,其詩自然率真。早期《靈骨塔及其他》可以說是模仿階段的作品;《枇杷樹》乃描寫初戀的心情,詩風抒情韻味較濃,委婉中帶著縷縷的憂愁,至《南港詩抄》則轉而比較沈潛內斂,其中有一系列「工人生活」的記錄,是將對現實生活的觀照,融入在他的詩中,而被譽為「工業詩人」。在《南港詩抄》序言中說:「生活,就是我的詩;詩,就是我的生活」,為此做了最佳的註腳。之後,逐漸擺脫早期纖弱的特色,到了《赤裸的薔薇》,在表現風格上有了更大的變化,更向現實生活探照,他認為「從生活的體驗來寫詩,是我創作的基本態度,而在表達上,我不強調奇句與特殊意象,我要求的倒是諷刺性,這是對生活本質上的一種調侃。」因此,他主張詩人不能放棄對時代批評的立場,詩應植根於生活,甚而認為「詩人是天生的在野代言人」,而這樣的創作意識一直貫穿他的作品,使他成為一位在野的詩人。故《混聲合唱——笠詩選》稱他的詩「具有敏銳的感性,同時能秉持詩人特有的立場與方法,將外界現實投影於內部世界。」除寫詩以外,他以本土立場所寫的詩評也廣為人知,而他站在「反抗」詩學的角度,對詩加以言詮,使詩散發出異質的聲響。

瀏覽人次: 195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