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原名廖偉竣。雲林二崙人。師大歷史系畢業。其創作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現代主義時期,主要是指其在大學時期以現代主義手法創作心理小說的階段,約在1972至1975年間,主要作品包括〈審判〉、〈李徹的哲學〉、〈嬰孩〉、《紅樓舊事》、《惡靈》等;鄉土寫實時期:從「打牛湳村」系列農民小說以降,轉而以臺灣在現代化下的農村、市鎮變遷為描寫對象,嘗試將戰後臺灣市民社會的全景藉小說記錄下來,這個時期是他奠定文壇成就的重要階段,約在1978至1980年間,主要作品包括前衛版之《打牛湳村系列》、《等待燈籠花開時》、《蓬萊誌異》三冊短篇合集、以及《變遷的牛眺灣》、《骨城素描》;政治小說時期:主要指宋澤萊在八○年代的作品而言,重要作品包括《廢墟台灣》、〈抗暴的打貓市〉等,九○年代中期後又有〈變成鹽柱的作家〉,長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熱帶魔界》。除了創作之外,宋氏也曾擔任《台灣新文學》(季刊)主編,後又集合新一代作家創刊《台灣e文藝》,積極推廣台灣話文文學。宋澤萊自七○年代以迄八○年代的文學歷程,實際上已很清晰地呈現出一位關懷鄉土、積極入世的臺灣知識分子的意識轉折。文學在最初成為宋澤萊擺脫時代及個人夢魘的工具,但最終宋澤萊還是回歸現實書寫,企圖為父老申冤與控訴。這種關注現實的意識轉變,堪稱七○年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也再次接上台灣文學優良的「抗議文學」傳統,記錄著臺灣人在戰後的另一頁「殖民史」。至於八○年代以降關於國家認同問題的爭辯,以及九○年代反中國文化的思考,使他或者在小說中以「天啟」來暗喻罪惡人間的滅亡,或者以魔鬼、蝙蝠、妖魔的意象來代換政治現實;在形式上,由於宗教世界中的人物多半擁有異於常人的能力,飛天遁地的可能使得宋氏的小說也充滿許多靈異、超寫實的描寫,可說是臺灣版的魔幻寫實主義。但宋澤萊總還是緊緊抓住問題的核心:現實世界,特別是關乎政治問題的現實。像《熱帶魔界》透過人與魔界抗衡的過程,展現了宋澤萊對抗「邪惡勢力」的一貫立場,他以「寓言」的方式來呈現這一思考:在魔神仔即將統治這個世界前,我們都要面對一場試煉。他的文化及文學批判,其觀點自是一貫強調的「台灣意識」,主要仍在批判當前尚未去除的「無根」、「虛無」等「中國意識」,小說中顯示出他一貫介入意識型態鬥爭的事實,雖可從關切臺灣命運的角度來加以理解其激進之愛,但其政治小說之見與不見都可以在此政治與文學的糾葛中找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