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濁流三部曲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王慧芬

長篇小說。鍾肇政著。濁流三部曲第一部《濁流》,臺北中央日報社1962年5月初版。1965年10月文壇社出版了第三部《流雲》。第二部《江山萬里》則至1969年4月由臺北林白出版社發行。《濁流三部曲》透過一個臺灣青年陸志龍心路歷程的描述,來觀照1943年到1946年,太平洋戰爭到皇民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的三年間的臺灣社會。《濁流》從陸志龍中學畢業、升學考試落第,到大河的宮前國民學校擔任代課教員寫起,直到考入彰化青年師範學校離職為止。以學校為背景,描述多角綺麗的愛情之外,對日本奴化教育下的人格同化有許多的著墨。《江山萬里》則寫陸志龍就讀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的第二年,被徵召到大肚山當學徒兵。從搭火車前往寫到日本戰備時與同學在車站揮別為止。寫作場景換成兵營,除了戰爭的潛在死亡陰影,還有臺灣人與日人間階級的差異與歧視對抗。《流雲》則從坐車回故鄉寫起,之後閒賦在家努力學習國語,結尾是趕赴靈潭國小任教。背負著戰爭後遺症-耳聾的青年回到故鄉,現實生活的殘酷與心理上的傷痕,展現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知識青年的壓抑、苦悶與掙扎。這部自傳性色彩極強的作品,主角陸志龍不若鍾氏其他小說中的英雄式人物,反而自卑又膽怯,徬徨又猶豫,經歷一連串現實的試煉、精神的折磨,並追索自我的認同。鍾肇政呈現了殖民歷史傷痕下最真實的人性。陳芳明在〈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一文中說:「《濁流三部曲》的成功,就在於精確掌握了一個卑微的知識份子如何困惑於日本人的認同,又如何在歷史流轉中追索自己的新認同。那種認同的幻滅與再生,正是戰中戰後知識份子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種凌遲。」

瀏覽人次: 67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