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樹的哀樂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呂明純

中文詩集。陳秀喜著。1974年12月笠詩刊社出版。收有〈樹的哀樂〉、〈台灣〉、〈魚〉、〈我的筆〉、〈青鳥〉、〈耳環〉等37首詩。書末附錄〈中秋思女〉、〈望月抒懷〉七古2首,以及其詩作的相關評論。陳秀喜從16歲開始以日文創作,並且在戰後成功地跨越語言隔閡,《樹的哀樂》是她第二本中文詩集。除了《覆葉》所奠定的母性風格的延續,本詩集在女性自我認同上有進一步突破。首篇〈樹的哀樂〉詩中,陳秀喜以「認識了自己/樹的心才安定下來/再也不管那些/光與影的把戲/扎根在泥土的才是自己。」來隱喻女性從男性凝視下覺醒,進而轉變為真實存在的自我認同歷程,透露著一種歷經人生風浪後的篤定。此外,陳秀喜在本詩集中格外處理了民族認同議題:如〈魚〉一詩以:「嗟嘆歲月養我這麼大/羞愧不曾唱出美人魚的歌聲。」暗指無法使用中文發聲的嗟嘆;〈我的筆〉則從女性文化出發,以「眉毛是畫眉筆的殖民地/雙唇一圈是口紅的地域/我高興我的筆/不畫眉毛也不塗唇。」來寫出被日帝殖民的悲愴;而〈耳環〉一詩,敘述她以耳洞標幟自己是中國女孩的記憶:「耳環如祖國的手安慰我/撫著我的兩頰/使我更神氣闊步。」充份表現了女詩人強烈的民族自覺和對於鄉土的愛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一詩,陳秀喜以迥異於淒厲控訴姿態的母性溫暖情懷,用「搖籃」、「母親的懷抱」形容臺灣,透過不具侵略性和排他性的方式,召喚著臺灣人民的本土認同。此詩曾被李雙澤改編為〈美麗島〉傳唱,在七○年代成為一種臺灣精神象徵,以至於在美麗島事件後遭到國民政府禁唱命運。

瀏覽人次: 50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