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蓬萊誌異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陳建忠

短篇小說集。宋澤萊著。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共收入33篇小說。《蓬萊誌異》所「誌」之「異」即是臺灣下層社會在經濟困頓年代中,各種「傳奇」、「畸慘」的遭遇,在敘事抒情的模式中,隱含著一種淡淡鄉愁,是一種對即將在變遷中消逝的世界的追憶。作者懷著高度的「歷史意識」來從事這系列小說的創作,而活動在這些歷史潮流中的小人物,都相當一致地受到外在環境的支配,做著程度不一的「自我扭曲」,人物缺乏自由意志可言,而成為失去「主體性」的命運傀儡。在多數的小說裏,宋澤萊都扣住臺灣經濟、社會上重大事件與時期,並由此來解釋其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同環境的關連。在描述農村地主沒落的小說〈舞鶴村的賽會〉當中,承襲了自日據以來的祖產的地主李高,便是從戰後的土改政策後,步上衰敗的過程。至於「背叛家庭的女人」,則更常被描寫,像〈燈籠花牆〉寫妻子因長工丈夫無力養家而與村人私奔;〈春城的重逢〉寫妻子離開嗜賭的丈夫與人同居;〈回來〉則寫妻子不甘貧困、落寞而出走,終於成為富商之妻。或許男性在經濟上的無力持家,使得女性選擇「背叛家庭」這種發生在轉型期臺灣社會的「家庭悲劇」,確乎是「畸慘」得令作者驚訝不置,這正是所謂「誌異」之意。對於《蓬萊誌異》所反映的「庶民圖」其範圍之大,評論家王德威曾予以讚許曰:「《蓬萊誌異》三十三篇作品所概括的時間約從日據時代到台灣與美斷交前後,其內容則自日軍征夫、地主淪落、小鎮姦情、鄉情特寫、工廠剝削、選舉恩怨至杏壇醜聞等無所不包,儼然構成台灣五十年變遷的浮世繪,其規模之大,堪稱獨步」。

瀏覽人次: 454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