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歌仔簿,它是閩南說唱「歌仔」的唱本。歌仔,是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民歌,它的基本結構是以七言四句為主,一般稱為一葩,可以抒情,也可以用來敘事,更可用來敷演故事;與中國北方的鼓詞,南方的彈詞性質類似,屬於說唱文學。閩南說唱藝人,俗稱「歌仔仙(先)」;他們在說唱的時候,會把這類唱本拿來賣,所以隨歌仔的盛行,歌仔冊也流傳於閩南各地,更遠及上海、東南亞與臺灣。當時印行這類小冊子的,上海有開文書局,廈門有會文堂、博文齋書局,臺灣有嘉義玉珍書局,臺中瑞成書局,新竹竹林書局,臺北黃塗活版所、周協隆書局等。羅時芳在〈博文齋及其唱本〉一文中提及:「博文齋開業於清光緒末年(1928),……出版的唱本,除自行銷售外,還批發給本地及閩南各地同行,……還轉賣到東南亞各地區和臺灣。」民國21年(1932)上海事變後,臺灣與中國大陸斷絕往來,無法再從大陸取得歌冊。臺灣的歌冊印刷才興盛起來,但大部分仍翻印自大陸出版的,尤其是會文堂與博文齋的唱本。但臺灣的書商,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隨著市場的需要,增加或刪減原有的歌冊內容情節,並將當時臺灣發生的故事大量編入歌冊中,如:林投姐、運河奇案、二林奇案、基隆七號房慘案、八七水災、中部大地震……,加上採茶褒歌、勸世歌、吃新娘茶講四句等,使得歌仔冊的內容更加多采多姿。歌仔冊,是用漳泉俗語土腔編成,白字特別多,重韻不重義。至於歌仔冊的編者,在歌仔冊的前後大都會介紹,如漳州的擺彬仙、南安的唱瓜(歌)仙,而臺灣的梁松林、汪思明、林有來、宋文和、邱清壽等都是常見的編者。目前收藏歌仔冊最多的,首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與法人施博爾先生,施博爾曾於1965年發表〈五百舊本《歌仔冊》之目錄〉,列出其在臺期間所蒐集的541本閩南歌仔冊精華的目錄;史語所部份,大都為曾永義先生於1971年左右奉屈萬里所長指示所蒐集,共計394種。筆者於1995年獲文建會補助,將國內所見歌冊彙整成《閩南語說唱「歌仔」資料彙編》29冊。歌仔冊之編輯和出版,出版商不僅把它看作一項商業行為,出版者與擔任編輯的「歌仔仙」,在賺取固定的酬勞之外,大都具有高度的「傳道」心理,尤其是勸世教化類歌仔,教育的目的比起抒情娛樂的性質來的高。時至今日,這些歌仔冊,隨著藝人的凋零,以及說唱曲藝的沒落,已逐漸被忘記,加以本身紙質不佳,保存者少。但因為它保存了當時閩南地區老百姓的生活資料,在文學、語言學、社會宗教禮俗以及史料上有極為寶貴的價值,值得吾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