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品撰寫者:林欣儀

長篇評論集。林芳玫著。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8月初版。全書除〈導論:文學社會學的多重互動模式〉外,分成六○年代、七○年代、八○年代3個部分,共9章,並附錄〈分析瓊瑤電視劇:觀眾對《梅花三弄》的反應〉、〈瓊瑤年表〉、〈瓊瑤小說作品一覽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一覽表〉。林芳玫以言情類型分析與生產組織結構兩個方向深入研究瓊瑤小說,「企圖以瓊瑤此文化圖騰作為個案研究,並由此個案形成一套可廣泛應用的文學社會學研究架構」(前言)。在文本言情類型分析方面,該書指出六○年代的瓊瑤小說以「親情與愛情的衝突」為主題,作者認為瓊瑤把女性因為愛情而產生無力/有力的弔詭發揮得淋漓盡致;七○年代的瓊瑤小說,兩代之間愛情與親情的衝突,逐漸變成愛情與親情的統合,進而產生愛情——衝突——妥協的既定公式;八○年代瓊瑤文本開始沒落,惟恐無法順應時代的轉變,乃將代溝引起的外力阻撓,轉化成男女性別的內部矛盾,瓊瑤小說遂成為電視劇的副產品。在生產組織結構方面,作者分析六○年代的作家類型與影響文學聲譽的因素;從七○年代文學生產組織的階級化,探討出版業的生產結構與酬賞結構;八○年代因為文化工業的崛起,文學出版與書市演變成宣傳導向與消費導向。該書最大的特色,是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文學分析方式,而以文學社會學理論質疑嚴肅與通俗文學區隔的生產過程,將其視為知識分子的象徵性權力鬥爭,同時也將瓊瑤文本的詮釋角度從男性異議分子、文學評論家、少女讀者與中國大陸學者四個方向切入,使文本不只是具備單一意義。張小虹在〈言情圖騰——評《解讀瓊瑤愛情王國》〉云:「該書提供了一種在方法論上活潑多元的思辨活力,不僅展現對西方文化研究發展脈絡與論述派別之熟稔,更精采的是能進一步質疑並修正文化研究理論之『盲點』。」因為有此突破,該書在臺灣文化場域的權力運作與性別認知中,得以啟發創新的觀念。

瀏覽人次: 216
回上一頁